农历让中国人的生活有了标点句逗,在寒来暑往、星转斗移间,营造着中国式的艺术化生活。在纯朴的习俗、庄严的仪式、浪漫的传说中,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农历的韵味是民族的韵味。纷纭繁复的世间万物,都被我们的先民调整得有板有眼。“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面对着缈不可测的宇宙,先民们孜孜探求着自然的玄机,最终形成了以昼、夜、日、月、岁、节气、四季、甲子而循环串联的农历。农历是含量丰富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民族破解自然之谜的智慧密码,是农耕文明的哲学。农历对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农人来说,代代相传的耕作,无异于诸葛布阵,大将行兵,指导着一个古老王国的生产发展,繁衍养育近四分之一的人类,创造出人与自然合作的最大成就。
农历的韵味是农谚的韵味。“谷雨前后,栽瓜种豆”“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头伏萝卜,二伏白菜”“立秋种,处暑栽,立冬前后收白菜”“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宜时”……先人击壤而歌,让畔而耕,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这种田园牧歌般的情调产生了大量的农谚。它们有可触可感的泥土味,有清新宜人的绿草香。一切都是那样闲适、自在和家常,无不体现着农历文化的笃定、恒久和安详。这些犁铧耕出来、锄头刨出来、石磙碾出来的农谚,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根,并渐渐充盈成泥土的韵味。
农历的韵味是草木的韵味。草木们都是时令的热烈响应者,仿佛它们的身体里都有着奇妙的生物钟,时令到了,该开花的开花,该发芽的发芽,该结果的结果,该落叶的落叶,从从容容,自自然然,不卑不亢。农历从阳光中提炼秘笈,为地气所用,为物候贴上标签。它是一柄无形的长剑,该扶持的扶持,该催生的催生,该挑破的挑破,该斩杀的斩杀。它又如慈母育婴,手掌绵柔,语重心长,百千呵护,惠暖五谷,慈收百果。
农历的韵味是诗意的韵味。农历的节令赋予了古圣先贤创作的灵感。岁时和景致的特定组合,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些诗词句句锦绣、字字珠玑。颇喜欢古代书画家的题款,文雅、美妙,别具一番情趣。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丁亥春月”“丙戍新秋”的结笔,犹如珠帘半卷、玉颜微露,其含蓄、丰实而深邃的文化韵味,岂是“年月日”的落款可同日而语?
农历的韵味是节气的韵味。二十四节气将中国人的农耕故事撰写在时间的卷轴上,洋洋洒洒,走过几千年。这些节气的名字念在嘴里是那么美好、亲切。大满像哥、小满是弟,小雪似妹、白露为姨……二十四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被风串起,被时光串起,照亮在农人的心头,温暖在农人的心窝。
农历,这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让每一个日子都意蕴深刻;让每一个日子都不相雷同;让每一个日子气韵流动;让每一个日子韵味悠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越特约通讯员田金艳)在近日召开的西区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上,西区法院负责人表示,今年该院将继续围绕中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