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收》丰子恺
中国美术馆:“牛”题材经典作品亮相
牛年画“奔牛”鼓舞人们奋勇向前
“牛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牛年春节,中国美术馆隆重推出“美在耕耘——中国美术馆2021新年展”。馆长吴为山表示,在这次展览中,中国美术馆对“牛”题材的藏品进行了详尽梳理,从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到奔牛,从古代到现代,集中展现了牛的精神。吴为山馆长在展览前言里这样写道:“如果说,牛年春天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歌,那么,耕耘者就是最美丽的音符。我们赞美耕耘者,他们是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我们感恩耕耘者,他们是可亲可敬的人民。”
展览的开篇“瑞牛呈祥”板块重点展示了“牛”题材的经典名作,涵盖雕塑、国画、油画、版画、漆画、书法以及年画、剪纸等艺术形式,共70余件,是融汇经典、喜庆、祥和为一体的烘托新年氛围的主题板块。
一进中国美术馆前厅,雕塑家潘鹤创作的《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矗立在眼前。这头“开荒牛”身体前倾、肌肉紧绷、奋力向前,拉开了本次展览的序幕。一层展厅,一头冲劲十足的油画“奔牛”颇为吸睛,这是此次新年大展的特邀作品《“牛”转乾坤》,画作的美好寓意让观众们频频按下快门。著名水彩画家陈坚介绍了这幅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为迎接牛年到来,中国美术馆新年大展“美在耕耘”展出了近600件名家“牛”作,其中大部分都是馆藏经典。“这些藏品大多是田园生活中默默耕耘的牛,有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但还真的没有一头‘奔牛’。我觉得新时代需要一种憧憬、一种力量,所以邀约陈坚专门为这次展览创作了一幅‘奔牛’。”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这个想法和陈坚的创作思路不谋而合。“因为过去的一年确实太艰难,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盼望着牛年的到来,希望能转转运。”陈坚为了画好“奔牛”,特意看了很多名家的经典作品,结果发现在中国绘画史上,画牦牛的不多,画奔跑的牛更是几乎没有。他经过构思画了很多小稿,最终确定以奔跑中的牦牛为主体形象,来完成这幅《“牛”转乾坤》。“以往国画中的牛大多是温顺的、诗意的,而牦牛是在恶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和自然抗争的狂野之感。”很多人以为画牦牛难在画出毛的质感,但在陈坚看来,真正的难点在于画出牦牛的精气神,“它带给人一种奋勇向前的精神和干劲,这种劲儿也是大家在新年时最需要得到的一种鼓舞。”
此外,齐白石的《红衣牛背雨丝丝》上,扎着朝天辫的小孩,天真烂漫地躺在牛背上放风筝,牛儿的步伐轻松惬意,如一首田园牧歌。李可染的《榕树水牛》以墨为主调,巨大的墨榕树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大半部,底部以留白代水,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对语,充满乡野情趣。作为中国现代漫画事业的先驱,丰子恺《庆丰收》里的小牛憨态可掬,两朵红花插牛头,这幅创作于1961年的画作,距今正好一个甲子,又是辛丑春来到。董希文的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中,人物后仰的动势,牦牛昂首奋蹄的姿态和黑土地笔触的走向,使画面充满了行进感,高耸的雪山和碧蓝的天空,让人感受到西藏春天的心旷神怡。
除了馆藏经典画作,刘开渠的《牦牛》、熊秉明的《小牛》《回首牛》《抵首牛》《卧牛》等雕塑作品,让展厅里布满了“牛”的身影。
除“瑞牛呈祥”,展览还以“时代壮歌”“大地诗韵”“艺心同音”“石榴同心”“医者仁德”“大国工匠”等篇章以及“书为心画”“人民的形象”2个专题展,用海量的美术精品,讴歌创造美的人民。广廷渤的油画《钢水·汗水》是写实主义经典作品,通过对4位炼钢工人汗流浃背、解衣透凉、举杯畅饮等情境的细致描写,表达出对劳动者的赞美。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以简约的墨线为骨,吸收了西方绘画明暗、块面的手段,描写一位赶着满载丰收稻谷马车的农民,捡拾麦穗时专注的神情,体现了这句妇孺皆知的唐诗的寓意。
这一年多来,一群特殊的耕耘者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展览以“医者仁德”篇章,精选26件绘画、摄影、雕塑作品,勾勒出各个时期医护工作者的伟大精神。这里既有医生的肖像,如靳尚谊刻画的静默深沉的《医生》;也有医护工作者的群像,如邓子敬的《新医班》;更有抗击非典、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感人场面。书画家也是默默耕耘者。此次展览的“书为心画”篇章以独特的角度,遴选中国美术馆馆藏画家书法精品,让观众一览唐寅、董其昌、郑燮、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画家的惊艳书法。
《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中国画里的牛总是勤恳温顺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五牛图》卷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曾在1900年也曾流落海外,直至1950年,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才辗转回国。
今年是辛丑牛年。按照古代传说,鼠咬开了天地之后,因为“开天创世”之功,所以把鼠放在十二生肖的第一位。开天地之后,万物得以滋生,但荒地连片,靠人力难于耕作养活自己,于是牛助人耕种,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所以有“天开于子(子为鼠)”“地辟于丑(丑为牛)”之说。别说在十二生肖中的人牛设,就是在现代社会,“牛”也总是象征着勤恳温顺、任劳任怨。“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
唐代韩滉《五牛图》卷中,五头牛各具特色,形象生动真实。画面完全以牛为对象,没有任何背景衬托,图中五牛,形象不一,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正中间的一头牛完全画成了正面视角,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全图不画背景,留下大片空白,为观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因牛马都是人们熟悉的家畜,画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误笔,人们就能发现,所以一般画家都不涉及此类题材。唐朝宰相韩滉,在其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所以《五牛图》也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根据画卷上的诗文题跋等可知,《五牛图》卷曾流入南宋内府,元代时经赵伯昂、赵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项元汁等收藏过,入清,曾藏于浙江桐乡汪氏求是斋,金农曾两度观赏《五牛图》,最后一次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二月。此后《五牛图》流入清宫。清朝末年,画作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信。直至1950年,消失了半个世纪的《五牛图》在香港露面,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终于使这件国宝级文物回归祖国。
牛年看牛“卓荦迎新”
在上博解锁辛丑牛年密码
玉鼠回宫,金牛贺岁。近日,“卓荦迎新——中韩牛年生肖文物交流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上海博物馆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共同联手,为观众奉上跨越国界的牛年生肖文物交流展。此次展览共展出8组文物,分别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商代凤纹牺觥和清康熙景德镇窑五彩耕织图碗,以及来自海外的2件文物艺术品,铁制嵌银丝方形火炉、青瓷镶嵌牛纹罐,从不同层面体现传统社会中的两大重要牛事主题:祭祀与农耕。
其中,商代凤纹牺觥于20世纪50年代拣选自上海冶炼厂,整器为一头牛的造型,饰有龙纹、兽面纹及长冠凤纹,都是当时的重要纹饰,全部纹饰以云雷纹为地纹;清康熙景德镇窑五彩耕织图碗器身以五彩装饰,碗内口沿处装饰锦地纹一周,间有四个开光,内绘折枝花卉。碗心绘牧童骑于牛背之上,并将斗笠高高抛起,充满童趣。碗的外壁绘有农夫驱使水牛耖田的场景,碗外壁的一侧以金彩书《耖》诗一首,描写耖田过程,颇有田园之趣。
在中国文化中,牛的形象被赋予了勤勉、本分、力量、隐逸的丰富内涵,在历史上具有图腾、祭品、食物、农耕和交通工具等多重功能。宋人《柳下双牛纨扇页》、清任熊《甯戚饭牛图页》、明“丁丑进士”白文木印、白文石印和玉童子牧牛……在上海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中,不同材质的牛年生肖文物,有的昂扬健硕,有的庄重古拙,有的憨态可掬,各具妙趣。青铜展厅里,众多与牛相关的文物展柜上,贴上了红色的牛年装饰贴纸,等待观众解锁,寻找属于自己的辛丑“幸运牛”。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牛是勤奋、友善而坚韧的象征,希望展览能为观众带去温暖向上的力量。卓荦,含义是出类拔萃。过去的一年是特殊的,每个人都很了不起。谨以此展献给辛丑年的开拓者们,献给继续不懈奋斗的人们。”
新闻推荐
2月20日,广州地铁18/22号线电客车被吊装至陇枕停车场轨道上(无人机照片)。当日,首列时速160公里的“活力橙”电客车被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