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据记载,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
春节象征着团圆兴旺、热闹喜庆、辞旧迎新,承载着中国人对新一年的热切期盼和美好祝福,是让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形式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历代文人墨客们当然不会错过这个重要的节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春节是喜庆的演绎,是欢乐的海洋,诗人们尽情狂欢的同时把欢乐氛围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诗再现了王孙公子、达官贵人在除夕夜宴饮赋诗、守岁迎新的欢乐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象地描写了人们燃放鞭炮、欢饮屠苏酒、张贴春联的欢庆场景,新春气象一览无余,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瞿佑的《烟火戏》描写了节日烟花的绚丽多姿,“天花无数月中开,五色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频作雨声来”。宋代范成大在《爆竹行》中描述了燃放爆竹的过程,描绘出人们迎新春时的喧闹景象:“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也是共享天伦的时刻,诗人们纷纷写诗分享欢聚一堂的快乐。陈献章的《元旦试笔》云:“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诗歌把邻居家庆贺新年、老人饮酒作诗、少儿齐声歌唱的“喜春图”场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南北朝诗人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云:“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生动地描述了夫妇对坐闲话、欢快饮酒静待天明,再现温馨幸福的画面。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和舍弟题书堂》诗中写道:“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把阖家团圆当作重中之重,囊中是否殷实倒在其次,过年的快乐其实就在于一家人聚在一起传递爱和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除夕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唐代的白居易在《除夜》中写道:“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崔涂的《除夜有感》:“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刘长卿在《新年作》中写道:“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这些诗都流露出诗人思亲怀乡、渴望团聚,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春节是辞旧迎新、承上启下的重大节日,古人常常在这个时候感慨万千,赋诗抒发对新春的希冀和喜悦之情。唐代的孟浩然在《田家元日》中写道:“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反映了农家新年气象以及对丰收的期盼,体现出诗人“无禄尚忧农”的读书人的高尚品格。骆宾王的《西京守岁》中细致传神地表达了心灵触动:“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寒冷的冬天行将结束,春天已指日可待。苏东坡在赠与其弟苏辙的《守岁》诗中也表现出了努力拼搏、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人把即将消逝的一年比作钻洞的长蛇,却无法阻挡,感叹时间犹如流水一般,不论昼夜时刻流逝,勉励弟弟惜时如金,不要让满腔抱负随着岁月消磨殆尽。
新春之际,虽正值数九寒天,但旖旎春光分明已露“端倪”。唐代诗人卢照邻所写的《元日述怀》,“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以人歌、花舞、岁酒、草色风光,描摹出欣欣向荣的一派烂漫春景。而宋代诗人毛滂的《玉楼春·己卯岁元日》则描写了春天来临、柳色新新的新春美好景象,透露出了新春气息,“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明代诗人叶颙的《已酉新正》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新年:“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无风无霜,春意盎然,日历上又多了一岁,新春代替了旧年,梅花、柳树展现了新姿……诗人笔下的春节犹如一轴美妙的画卷,令人心向往之。
“诗家清景在新春。”春节,代表着幸福和美满,孕育着希望和美好未来,细细品读诗人们留下的隽永优美的好诗,体味他们的人文情怀,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新闻推荐
《花样年华》上映二十年之久,或许有人已经想不起剧情,甚至记不起男女主角的名字,但或许会想起张曼玉穿着旗袍时凹凸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