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上映二十年之久,或许有人已经想不起剧情,甚至记不起男女主角的名字,但或许会想起张曼玉穿着旗袍时凹凸有致的婀娜身姿和温婉动人的优雅气质,各种材质的旗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上海女子的万种风情。
在《旗袍时尚情画》中,作者陆梅用27篇讲述近代和现代旗袍女子穿着、饮食、美好年代的文章以及5幅幽默温馨的随笔插画,展现了她最爱的旗袍之美。
身为画家、时尚插画师、设计师,陆梅笔下的女子,挽着发髻,穿着各式旗袍,修颈、削肩、柳腰、长脸、细目、樱唇,举手投足之间或温柔或寂寥,作品中看似简单的几笔,却又在细节处用心至极,谈笑间俏皮的长耳坠,专注时微微颤动的长睫毛,就连鞋子也画出了千娇百媚的风情。
徐志摩曾在某个月夜对陆小曼低语:我最喜欢你穿一袭清清爽爽的蓝布旗袍……这种蓝色,是我们从未离开过的颜色——祖先们最早从植物中提炼出靛青作为纺织品染料,读书做官穿蓝衫,今天的少数民族地区,如苗族、侗族等的蜡染和扎染蓝印花布仍在以靛青为染料。
这种蓝色的产生,算是偶然中的必然。对的颜色、对的时期、对的载体,自然备受青睐,成为当时的爆款。这种蓝色,也被称为“阴丹士林蓝”。当时,发明阴丹士林这种合成染料的德国化工公司,为了打开中国尤其是上海的市场,看到中国人喜欢穿蓝,就以谐音取名为“阴丹士林”。阴丹士林大概有七种颜色,只不过庄重、沉静、朴实的青蓝色,恰好迎合了中国百姓喜好蓝色的习惯。
晚清民初时尚界最大的事就是女学堂兴起,中国女子第一次走向社会。女人们开始的一切的改革,首先从服饰开始。学生们的标配渐渐成势:一件干净素雅的阴丹士林蓝布褂子,短齐膝盖头的印度绸黑裙子,长筒麻纱袜子,配一双刷得一干二净的篮球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阴丹士林蓝做成的旗袍,到民国中期,发展成高等学校女性师生的典型服装。
还是女人最懂女人,王安忆《长恨歌》中已点明:贞女传和好莱坞情话并存,阴丹士林蓝旗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这份既开放又内敛、既时髦又保守的“阴丹士林”美,自带情话,成为当时社会和男权注视的焦点的缩影。正如梁实秋在《衣裳》中提到的他印象中关于衣服最彻底的话:我们平常以为英雄豪杰之士,其仪表堂堂确是与众不同,其实,那多半是衣裳装扮起来的……
因为影视剧也好,因为时尚的风潮也好,最近几年,旗袍又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被赋予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文化底蕴,是文化体现的最佳代表。提起旗袍,人们自然会把优雅、端庄、贤淑、东方魅力等词汇,应用在穿旗袍的女子身上。
虽说,时尚是一个圈,但它也是与时俱进的,穿旗袍也是如此。目前,旗袍的时尚,就是在不断地年轻化,日常化。作责陆梅说:我个人因为骨骼相对偏大,受限于梨形身形,通常不穿过于柔软的类似真丝料的材质,也不习惯过于艳丽的大小印花,更青睐牛仔面料和有质感的西服料,或外搭牛仔或西服外套。配饰上,避免太过民国味儿、公主味儿的手袋,尤其避开旗袍配珍珠项链的固定搭配。有时候,借助穿着和饰物搭配,减弱民国味儿,增加时尚感。总之,混搭最好。
比如,在《花样年华》中,很多旗袍的领型是张曼玉“绝美式”旗袍的关键元素之首。为了让视觉效果达到最佳,设计一寸七的尼龙衬料高领,卡住脖子,才衬托得出穿着者高挑的气质。旗袍在“纸片人”张曼玉身上缩了又缩,使人几乎毫无行动空间。
但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不能是这样的。普通人穿旗袍,无法裹到贴身、贴地,不是越修身越好,旗袍合体不紧绷,方便日常活动为最佳。
越来越多人在经营慢生活,越来越多的“第三空间”成为向往的“附近的远方”,可以过几天“工作之外”的慢生活。陆梅在书中提到,她的不少朋友“不是正在建民宿,就是在建民宿的路上”。除了民宿,各类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餐饮食肆跟着大热。文化救世,有点任重道远的味道。作为最近的“近水楼台”文化元素,“民国时代”被各行选中。武汉有家民国风私厨,调性十足,服务生穿旗袍上菜。
此刻,旗袍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但事实上,这样的文化点缀和视觉的呈现不过就是想要抓住最后的风口罢了。可是,文化一直是积淀,积淀最需要花费的就是时间。
从《花样年华》到《旗袍美探》,旗袍一直以来都是女人最钟爱的,它展现了中国女人优雅的气质勾勒出女性妙曼的身材之美。在《旗袍时尚情画》中,最爱旗袍之美的陆梅,讲述了上个世纪初中国女性的日常生活场景和丰富宁静平和的精神状态,充分展现女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它引领我们品味旗袍时光并且爱上这种延续至今的美。
《旗袍时尚情画》,陆梅/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新闻推荐
春花烂漫映峡江2月19日,轮船停泊在三峡大坝上游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域。随着气温回升,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沿江两岸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