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窗花上有花也有“春”字,寓意春意盎然。 (本组图片由尚洪涛 摄)
这幅以牛为主题的窗花,造型和构图传统意味更浓。
曾经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只要过春节,剪窗花、贴窗花都是一个重头戏。白净如雪的窗纸上,只有贴上红艳艳的窗花才喜庆,才能凸显出年的味道。
一方天地,一窗气象。红火富丽、花天锦地的窗花,是独特的新春美景,时时撩拨着人们喜气洋洋的心情,让庆祝新春的气氛更加热烈。窗花是农耕文化留下的一种特色艺术,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汉族民俗情调和艺术特色。据考证,贴窗花这个传统节日习俗已有上千年历史。
窗花,是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剪纸诞生要从西汉有了造纸术后说起,南北朝的《木兰辞》中就有了“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花黄”实际上就是一种用纸剪成的黄色装饰图样。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剪纸作品,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是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到了唐代,剪纸已极为盛行。崔道融在《春闺二首》中写道:“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李商隐诗曰:“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剪)彩为人起晋风。”这些诗句中的“宜春字”“镂金剪彩”等,都是剪纸的某个种类或技艺的表达。
到了宋代,造纸业日趋成熟,纸品种类丰富,促进了剪纸的发展和普及。南宋时期,已有艺人以剪纸为职业。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是一本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其中记载了当时杭州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善剪“诸家书字”者,还有的专剪“诸色花样”。到了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民间多用剪纸装饰家居,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剪纸技艺争奇斗艳。其中的窗花,样式自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花鸟虫鱼、十二生肖、山水风景、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五花八门,无不包括。但使用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像“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连年有余”“花开富贵”等,都是常见的题材。特有的表达、夸张的手法,让窗花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记得小时候,我们把小桌子搬到炕上,盖上床单做桌布,放上裁好的红纸,母亲找出夹在书页里的窗花样子,贴在红纸背面描样。一切准备停当,母亲就开剪了。只见她时而轻铰、时而深剜,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剪刀一开一合之间,石榴、菊花、大胖娃娃、五福临门……一幅幅精美的剪纸手到功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赞不绝口。我们禁不住手痒,也想试剪,却一次次剪坏,难以成功。母亲说,剪纸是考验耐心的手工活,要慢慢剪,细细抠……就这样,在“嚓嚓嚓”的剪纸声中,迎来了贴窗花。随后,大人孩子一年中都能看到美丽的窗花。
手工制作窗花,常用两种工具技法:剪刀和刀剪。用剪刀剪,就是以剪为工具,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或折叠或粘贴后,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套裁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图样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刀剪的优势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图案。
窗花是以镂空方法形成的图案,因此花样纹路必须线线相连,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行家剪出的作品,其线条具有“圆、尖、方、缺、线”等特点,即“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出来的形象夸张、简洁、优美而富有节奏,独具特殊的“刀味纸感”。
剪、贴窗花,是代代相传的迎春方式,今天仍在沿袭。窗花不仅美化了民居环境,也反映和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作家安黎在一篇《窗花》中回忆家乡:“每个冬季来临的时候,村子里都进行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剪窗花比赛。没有组织者,没有加油助威的锣鼓,但并不影响比赛的认真和严肃。于是在村子里走一圈,就会看到所有的窗子都五彩缤纷,生机盎然。黄土是单调的,而窗花却在这单调之中,注入了另外的灵魂。”
是啊,一窗春光明媚,一窗诗情画意,窗内限定的画面有限,窗外想象的空间无限,剪贴窗花就成了人们审美交流的载体。如今,剪窗花这一民间工艺已被列入非遗技艺进行保护,剪纸艺术也被引入课堂,通过创作、剪刻,培养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新闻推荐
光荣灯□隋克家又是一年荣光时。每年,年三十中午刚到。我们兄妹几个,总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