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随着人员流动加大和各种采买增多,很多公共场所都进一步强化了“一米线”规则。特殊时期,保持适当社交距离,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
“一米线”并非新事物。银行柜台、售票窗口、超市收款台,几乎都有“一米线”的提示标识。这既是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也是规范公共秩序的需要。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这条线的认识,多少有些淡漠,遵守以及督促的程度都不高。一遇到人多的时候,更是排队人挤人、候位人挨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为做好个人防护、降低飞沫传染,“一米线”作为一段“硬距离”被空前强调,不仅申明了安全健康的底线,也再次将公共场合如何保持合理社交距离的现实关切抛了出来。1年下来,“一米线”在助力防疫的同时,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公众对安全、舒心、有序的公共环境有了更多直观认识。
科学抗疫,就蕴含在“一米线”这类的细节当中。去年通过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一米线”被明确纳入城市治理的法治框架。以此为起点,设线、守线就不再是单纯的文明倡导,而是实实在在的法律义务。而事实也说明,文明与健康,乃一体之两面。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是文明行为的践行者,也都是疫情防线的构筑者。出门戴口罩、进门先扫码、排队“一米线”……当这些好做法、好习惯,一步步从疫情防控的“应激状态”,化为众人日常的“生活状态”,城市治理就有了持续优化的空间,文明生长也将获得坚实牢固的依托。
文明养成见诸点滴小事,也依赖对规则的共同呵护。就拿“一米线”来说,某种程度已经演化为公众对“安全感”“舒适度”的需求。维护“一米线”既是公共空间的社交礼仪,也是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尺。换言之,保持社交距离绝不是在地面上简单划线了之,而事关秩序维护、空间疏导、办事效率等等,是对公共服务效能的全面考验。把服务的功能强起来,把规则的要求落下去,把管理的水准提上来,最大限度实现秩序和文明,“一米线”就能成为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
有人说,培养兼顾他人的公共空间意识,也是中国社会的一道“现代化门槛”。那我们不妨就从“一米线”做起,互相尊重、互相保护,这便是“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新闻推荐
新华社发2月8日,市民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肖家营花卉市场一家花店选购鲜花。石家庄市政府2月8日下午发布保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