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糕,酥而不碎,鲜而不腻,香而不膻,这样的口感谁能不爱?更何况它还有个很吉祥的诨号——“喜气洋洋步步糕”。如豆腐,大家都富;如鱼,年年有余。所以,皖南乡下人家的年夜饭里必须有羊糕。
味道的记忆始终有温度,尤其是记录着童年时光、承载着亲朋念想的那些食物,只要闻到,记忆便蔓延开来。
因祖母和母亲都比较讨厌羊膻味,家里从未养过羊,但邻村猫脸冲住着三位表叔,他们家每年都要放养几十只山羊,年底也会做出很多羊糕。那时,亲戚之间的情感比现在要深,互赠年货是常有的事。父亲帮人杀年猪挣来的刀工肉多了,祖父就叫我拎几斤送给表叔们。作为回馈,他们也会包几斤羊肉和一些羊糕给我带回家。因多次见他们刻羊糕,耳濡目染之下,我竟也掌握了其中的技巧,虽未亲手操作过,但足可以用文字白描一番。
至于做羊糕为什么又称“刻”羊糕,系因有一个压制羊肉的过程,皖南土话称压为“刻”,如果身上被什么东西压住了,会叫着说:我被‘刻’得架不住啦。
刻羊糕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在于经验。
首先是羊肉的选择。肥了过于油腻,刻出来的羊糕不好吃,瘦了过于疏松,羊糕很难刻成。而五十斤左右,两三岁的公山羊正符合要求,其肉为最佳原料。其次要“过汤”,通过焯水去掉羊肉的血污和膻气。最后要加猪蹄熬制,因猪蹄的表皮里含有一种胶体成分,这种胶体溶解于羊汤,冷却后便凝固成果冻状。
羊糕在吃的时候才蘸佐料,熬制羊肉时只放稍许食盐即可。熬制的时间和火候需得掌握好,时间长了,羊肉太烂,刻出来的羊糕没有筋骨;时间短了,又出不了羊肉的鲜味。三位表叔中数小名老虎的二表叔刻出来的羊糕最好吃。熬制过程中,老虎表叔时不时揭开热气腾腾的铁锅,用筷子戳一下羊肉观察熟烂程度。
羊肉熬制好了,接下来就是剔骨。剔骨看似简单,却关系到羊糕能否刻成和最终的口感。带有骨头的羊肉是刻不成羊糕的,哪怕一丁点骨头渣也会使羊糕碎裂。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刚出锅的羊肉也是非常烫手的,而剔骨又需要赶在羊肉冷却之前完成,因为冷硬以后骨肉就难以分离了,这就需要剔骨人有着庖丁解牛般的熟练程度,很快将羊骨头、羊油和羊肉分离开来,并把羊肉撕碎。
热气蒸腾中,老虎表叔手持一把剪刀,飞快地将羊肉在手里翻来搭去,片刻之间,骨是骨,肉是肉。剔骨后,就到了“刻肉”的环节。将碎羊肉放进一个木制的模具里,用一个平底的木槌反复将羊肉压实压平,此时的羊肉变得又冷又硬,羊糕雏形已经形成,但还不是真正的羊糕。
最后一道工序是将随同猪蹄一起熬制出来的汤汁再次烧开,加入老姜米等配料,沿着模具四周向中心浇到羊肉上,撒上一层细碎的葱花。羊肉再次遇热变软,汤汁慢慢往羊肉内部渗透。放置一夜后,表面上的汤汁凝固成一层“白霜”,至此,富有弹性且晶莹剔透的羊糕终于“糕(搞)定”。
羊糕吃起来很方便,切片装盘,调好佐料就可以大快朵颐了。来了客人,分分钟上桌。当然,除去技术层面,羊肉的质量也至关重要。你要是用那肚子拖地的绵羊,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动筷子。西河的羊肉,弋江三老太的羊肉为什么好吃?做法并无特别之处,主要是选用了那些啃草皮的山羊之故。
关于羊糕的由来,民间虽有一些传闻,但都无从考证。唯一有资料记载的版本也不知属于哪朝哪代。说是过去有一位卖羊肉的周姓老伯,听闻苏州皋桥头地区的生意好做,就在年关时节挑着担去那里卖羊肉。谁想皋桥头人流太过拥挤,根本无处摆放炭炉。此时,一顶官轿缓缓路过,众官差一路吆喝着驱赶行人,周老伯就跟在轿子后面,想着等官轿过去可以腾出空间,却被官差发现了这个尾随者,一脚踢飞了羊肉担子,可是羊汤没有流出来。原来天气寒冷,羊汤全都结了冰覆盖在羊肉上,其状如糕。轿子里的大人看得好奇,就将老周叫到跟前问这是何物,老周答曰:“是羊汤。”大人说:“这怎么是汤呢,明明是糕嘛!”老周很机灵,随即附和道:“大人高见!是糕!是糕!”一心想着高升的大人闻言喜出望外,便要了些冻结的羊汤羊肉来尝,这一尝便尝出了人间美味,那冻结的羊肉居然更加可口。加之快要过年了,处处充盈着年味的喜庆,糕与高同音,官员遂笑着说:“羊糕不错,羊糕好吃。”从此当地便有了在寒冬腊月做羊糕的习俗,继而流传开来。
现在,电冰箱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羊糕一年四季都可以刻得出来,但口感始终比寒冬腊月间利用自然温度冷却羊肉刻出的要差。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冰箱速冻是温度骤降,而非自然冷却的逐渐降温,因此羊肉的鲜味流失更加厉害。这就如同蔬菜大棚里的反季节蔬菜,总是没有自然长成的时令蔬菜好吃是一个道理。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过年了,吃一块应景的羊糕,喜气洋洋,步步糕(高)升!
□ 红杨树 文记者 郑远 摄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记者7日从教育部了解到,近日教育部启动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推出建立负面清单、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