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6日消息,因痴迷手机而影响学习,甚至于自毁前途者大有人在。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这则消息的发布,意味着教育最高主管部门已明确表态,要对纠缠多年的家校“手机大战”问题“动刀”。
“小孩子还没放学,就有家长在群里“打卡”说线上作业完成了,这不就是你骗我我骗你吗?”说到学校利用手机布置的线上作业,杨先生就气不打一处来。
“临近中考,孩子的课业压力本来就大,再加上家长工作繁忙,老师布置的线上作业一下子变成了家长的作业。”据杨先生介绍,自己的孩子在福建某中学毕业班,“明明在学校能够完成的任务,为什么一定要回家抛给家长?过去读书没有手机,也没见孩子和家长有这么大的心理负担。”他说。
“不允许在课堂玩手机”“一旦发现就要没收”……实际上,该正式文件颁布之前,许多中小学早已对手机进行了管理,但偷玩手机的情况仍屡禁不止。
“我在讲台上课,讲台下经常有手机铃声响,学生们哄堂大笑,被发现的学生也十分慌乱。”不少老师的口述中,记者发现,台上讲课台下响的情况在一些中小学普遍存在。
也有不少家长把矛头指向了学校。一位要求匿名的家长说,学校老师要求家长下载某些“作业类”App,并在App上给孩子布置线上作业,要求家长监督完成。而完成作业后查看答题分数或排名,需要充值才能实现。“了解情况还要充钱,是何道理?”
记者也发现,由于许多家长工作繁忙,无法把作业内容准时传递给孩子,导致这些家长只好把一部手机给孩子。北京市一位中学家长抱怨,疫情期间孩子上网课只能通过手机、平板,而自己工作本来就很忙,根本没时间监督,只好给孩子手机,导致孩子后来对手机拿得起放不下,而当自己发现这个问题再去要手机时就很难,也影响了母子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要求学校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在疫情背景下,手机布置作业在老师看来不仅方便,还安全,一些手机作业软件还能直接帮老师批改作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在多种外部因素作用下,手机确实帮老师减了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但部分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却忽略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手机的自控能力和线上作业完成效率有所差别,一味地借“信息化”来迎合这种趋势,一定程度加大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这也是造成家校矛盾的原因之一。
也有家长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孩子们的作业完全回归“笔头”也与时代脱轨。“家长需要做的是关注孩子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尽量避免孩子用完成作业为借口玩手机。” 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学生家长王女士认为,老师在群里留作业初衷是为了方便孩子和家长,并不应该成为孩子总拿着手机玩的借口,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用一些办法帮助孩子加强自控能力。
浙江某中学教师李老师认为,手机应该是拓展家校联系和学习资源的一种数字化工具,而不应成为学生或者家长的负担。李老师建议,有关部门在引导学校和老师使用手机建立家校联系时,不宜设立硬性考核指标,应将数字化手段视为辅助性工具。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尽可能使用线下作业的方式,最大限度避免自控力不强的学生以完成线上作业的名义使用手机。
储朝晖等人建议,对于家校联系、作业布置依赖手机的情况,有关部门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有区分度的线上作业规划,对于中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不鼓励采取线上方式完成作业,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有节制地布置相应线上作业。
(原题为:《作业手机打卡、线上布置任务,家校良性互动岂能依赖手机?》)(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央视财经微信公号2月6日消息,“吸管禁塑令”正式实施已经满一个月,为响应国家号召,餐饮行业纷纷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