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深山村,做了大半辈子苗族服饰,50岁的苗族汉子朱守财和妻子依然乐于山里生活,从不羡慕外面的世界。
朱守财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兴华水族乡摆贝村的一位村民,他觉得与妻子一起种田、做衣,平静、自由而又充实地过一辈子就很好。虽然夫妻俩去过最远的地方只是100多公里外的州府凯里,但他们却不断把深山的“精彩”带给世界。
摆贝村是一个仅有477户、2352位村民的传统苗族村落。深山之上,村中吊脚楼鳞次栉比,一栋栋老屋历经岁月洗礼后透着历史的久远。
让人称奇的是,这里的家家户户还保留着苗族人传承下来的制衣传统,尤其是制作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的苗族百鸟衣。
“这个村是百鸟衣的原生地,最大特色是‘家家都做百鸟衣,家家都有百鸟衣’。”村支书侯渊介绍,虽然每家每户都会做百鸟衣,但长期做来售卖的只有3户人家,朱守财夫妻正是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对。
苗族百鸟衣一般为苗族祭祖等重要节庆时使用,其由上衣、裙摆等部分构成,裙摆下缀有羽毛坠。整件衣服绣有大量花鸟虫鱼图案,集平绣、堆绣、打结绣等手工绣技艺为一体,体现了苗族刺绣的最高水平。纯手工制作一件百鸟衣需耗时约一两年。
“我家百鸟衣上的每一个图案及其绣法都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图案背后隐藏着故事,可以用苗族语言唱出来。”妻子潘老拉坐在家中的制衣桌旁,用苗语边说边唱,朱守财则负责为其翻译。因为没上过学,也没怎么出过门,潘老拉还不太熟悉用汉语表达。
做工精湛、色彩明艳、图案奇特、内涵丰富……以百鸟衣为代表的苗族文化赋予了苗族人神秘的气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摆贝村就有旅游散客前来观光旅游、探寻文化,不少人对苗族蜡染、百鸟衣等服饰着迷,愿花大价钱购买。
“18岁我结婚的第二年,我老婆的一件百鸟衣卖了28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钱。”朱守财说。
觉得做服饰有前途,朱守财当即决定向妻子学艺,以此谋生。这些由女性掌握的技艺过去一般只有女性才学。“我老婆从小跟她妈妈学习技艺,她会做苗族蜡染和刺绣,更擅长做百鸟衣。”他说。
忙时务农,闲时制衣。30多年来,夫妻俩除了有一次到凯里待过一段时间外,绝大部分日子都在村里度过。因为手艺好、产品质量高,他们接到的订单不断,所售蜡染和百鸟衣甚至由外国游客带到了海外。
最近几年,朱守财和潘老拉每年能挣四五万元。“钱挣得不多,但我们很满足。”他说,尤其是孩子们长大成人后,他俩只想把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把苗族人的“精彩”带给世界。
他说,最近5年,由于国家脱贫工作的推动,摆贝村修建了通村路、串户路,村容村貌也变得干净整洁,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和旅行团来到村里。
“他们不仅用双眼欣赏苗族蜡染和刺绣,还用双手体验制作技艺,我和老婆也因此变成了传授技艺的老师。”朱守财说,他们既教“村外人”,也教村里的小孩子,逐步把苗族技艺发扬光大。(据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推荐
在上海豫园的九曲桥畔,南翔馒头店里人声鼎沸。旺火急蒸后的小笼馒头上桌,样子精美小巧,薄皮吹弹欲破。用筷子轻轻夹起小笼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