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1.6亿年前的化石,揭开了哺乳动物听觉器官的演化之谜,证实了与恐龙同时代的贼兽已具备哺乳动物中耳结构。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8日在线发表在了国际期刊《自然》上。
论文通讯作者、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教授毕顺东介绍,包括人类在内的现生哺乳动物的中耳包含三块听小骨——镫骨、砧骨和锤骨。它们是哺乳动物骨骼系统中最小的骨头,是听觉链上的重要结构,也是哺乳动物听到声音的关键。
爬行动物的中耳虽只有一块镫骨,但它们头骨中的“方骨”和下颌中的“关节骨”形成的颌关节,具有咀嚼和听觉的双重功能。在爬行动物演化为哺乳动物的过程中,“方骨”和“关节骨”逐渐演变成了砧骨和锤骨,与镫骨一起,形成了哺乳动物“三骨鼎立”的听觉结构。但爬行动物的“方骨”和“关节骨”如何演化成听小骨,一直是生物演化研究难题。
我国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河北省出土的距今约1.6亿年的一件“双钵翔齿兽”化石,揭开了这一奥秘。
“双钵翔齿兽是一种贼兽类动物,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很像今天的松鼠,它不仅有大尾巴,还有可以滑翔的双翼。”论文第一作者、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王军有说,这一标本的两侧非常罕见地保存了完整的听小骨和关节结构,其中,砧骨仅长约1毫米。
古生物学家在对这些细微结构研究后发现,双钵翔齿兽的听小骨已明显与下颌分离,属于典型的哺乳动物中耳。其中,砧骨、锤骨这两块听小骨,与现生鸭嘴兽类一样,是上下叠覆的关系。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孩子提前“回笼”,如何缓解家长之“慌” 聚焦疫情防控下的寒假生活
受到冬季疫情零星散发影响,我国多地中小学生提前放寒假。“学校不开门、保姆回乡了、老人不敢跨省跑……”一些家庭面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