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韩小妮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收录于话题#美学上海7个本期推送内文图片版权归各位拍摄者所有,
本号获得授权刊登,在此特别鸣谢;
为阅读体验,未添加水印,
请勿随意转载,侵犯版权必究。
城市不断更新,在拆除店铺和招牌的时候,有时尘封在背后、年代更久远的老店招或文字会显露出来,让人望见时代的痕迹。
不过,随着新招牌的安装,或是新街区的建设,这些老店招很快被再次遮盖、粉刷,甚至被彻底拆除。
所幸的是,三位年轻的上海摄影师——格里董、施佳宇、沈健文在过去七年里,记录下了这座城市那些昙花一现的老店招。
它们,是上海新旧交替的佐证。明峰家电修理店
地点:杨浦区扬州路
摄影:格里董
“隐字上海”字体设计:应永会
▼▼▼
舟山路上活化石一样的永好理发店连同它的招牌要拆了。永好理发店
地点:虹口区舟山路
拍摄时间:2018年
/格里董 摄
小店开了70年,老板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招牌上的字是请人来描的,一个字要描一天,花了5天才完成。
再前一阵子,南京路步行街在东拓和改造过程中,在原星火日夜商店的大楼外立面,敲出了两块一百年前的全英文店招:
“CHINA REALTY CO.,LD.”(中国营业公司)和“THE SHANGHAI LACE COMPANY”(上海蕾丝公司)。THE SHANGHAI LACE COMPANY
地点:黄浦区南京东路
拍摄时间:2020年
/格里董 摄
▼CHINA REALTY CO.,LD.
地点:黄浦区南京东路江西中路
拍摄时间:2020年
/格里董摄
从字体风格与绘制水平上,一看就知道,是当年聘请了专业的招牌绘写师制作的。
有人考证后发现,中国营业公司于1902年成立,曾经是上海滩排名前五的房地产公司。
它的发起者之一是美国人福开森,现在大热的武康路旧称福开森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这块英文老店招因引发了热议,目前被保留下来。↓↓新入驻的商家将新招牌
“悬空”覆盖在老招牌之上
看得出也是左右为难
/格里董 摄
上海的老店招,出处大致可以像上述被分成两类:
一类是散落在街角或弄堂深处的烟杂店、酱油店、副食品店、理发店等等,小店开了几十年,手写招牌显得质朴而亲切;杨浦区周家牌路一弄堂口的标牌
拍摄时间:2019年左右
/沈健文 摄
还有一类隐藏在拆除的招牌里层,新搭建的脚手架背后,或是碎石瓦砾间。
其背后的空间早已易主或不复存在,但残留的招牌仍能带我们闪回彼时的马路风景中。
过去的七年里,三位年轻的上海摄影师——格里董、施佳宇、沈健文——在城市日夜兼程的更新中,记录下了一个个偶然邂逅的“隐字现场”。地点:老闸北永兴路
拍摄时间:2014年
在这条生活气息浓郁的街面上,隐藏着一块老店招
▼景记义丰号
/以上均为格里董摄
我们邀请字体研究者与设计师厉致谦,为我们介绍了这些老店招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背后的时代印记。
▼▼▼
上海,曾被誉为“东方巴黎”,商业繁荣,文化多元开放。
从上述靠近外滩的两块百年英文老店招,不难看出上海店招中西交融的风格特点。
除了这两家,也有少数店招会使用中英文双语绘写,比如“迎风礼品商店”、“上海昌华电器公司”。迎风礼品商店
地点:黄浦区汉口路
拍摄时间:2018年
/格里董 摄
▼上海昌华电器公司
地点:黄浦区江西南路
拍摄时间:2018年
/格里董 摄
还有一些店招上的拉丁字母并不是英文,而是拼音,比如“步青鞋帽商店”、“人民食品商店”(见后文)、“巡道烟杂商店”。
它们见证了建国后的语言文字改革。步青鞋帽商店
地点:杨浦区周家牌路
拍摄时间:2014年
/格里董 摄
请仔细与下图对比拍摄时间:2018年
“公牛安全插座”的招牌卸下后
老店招的拼音部分显露出来
/格里董 摄
▼巡道烟杂商店
地点:老南市巡道街
拍摄时间:2018年拍摄时间:2020年
写店招的师傅误在u字上加了两点,还记得拼音怎么念吗?
/格里董 摄
上海招牌上的拼音字,大都是几何化的无衬线字体。在香港老城区的街头或者香港电影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类似的中西文组合招牌。▼
厉致谦摄于香港
有香港研究者撰文探讨,认为其构成了香港城市景观的独特魅力。
还有设计师从这些招牌中获取灵感,总结出了中文书法字搭配西文无衬线字体这样的中西文字体匹配方案。
如今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甚至是东南亚的老城区,依旧可以看到参差林立的招牌。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它们学习的对象正是上海。
厉致谦说:“如果我们也能在上海街头多加留心,相信会对上海的商业文明历史有一点新的看法。”
▼▼▼
在没有电脑和电脑字体的年代,要制作一块招牌,写书法字或美术字,全凭手上功夫。
招牌字的书写,曾经孕育出有别于今天的招牌行业。
既然是个以视觉效果为先的行当,便有流行趋势与潮流,甚至会有行业偏好的字体。
从清末开始,碑学之风盛行。有别于之前的帖学传统,以写大字、摹古碑为尚。
反映到招牌上,饱满浑厚的颜体,成为了清末民初遍及中国南北的招牌首选书体。
借由字体,“桂安斋”、“喜庆结婚定租汽车……”“x阳车行”、“盛锠烛号烟号”等店招,一看便知是民国时期的。桂安斋
地点:老南市高墩街
拍摄时间:2014年
/格里董 摄
▼×阳车行
地点:徐汇区陕西南路
拍摄时间:2014年
/格里董 摄
▼盛锠烛号烟号
地点:虹口区海伦路附近
拍摄时间:2016年
/格里董 摄
晚清民国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推崇的魏碑,在大量传播与书写中,派生出了江南与广粤的不同风格,并体现在城市的商业招牌上。
在狭窄的香港街头林立,北魏字体的招牌迎合了商户想要吸引眼球的需求。这种字体刚健有力,起笔、收笔和转折分明,很远就能辨认出来。▼
厉致谦摄于香港
上海也曾经十分流行魏碑风格的书法字。
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流传下来的商业广告、字帖、海报、文字记载,甚至是街头残存的招牌里,寻觅到它们的踪迹。沪东旅馆
地点:虹口区公平路东大名路
拍摄时间:2014年
/格里董 摄
尤其是从70年代开始,新魏书法体从上海发端,继而在全国兴起。
新魏体最早的开创者是无锡人陈禄渊。他早年来到上海,经历过戏班、美术设计公司等行当,最后进入铁路系统工作。
他写的“上海北站”四个新魏体大字一炮而红,名动上海。字体吸收了清末魏碑书法各家的风格,并将之简化与规范化。
70年代,新魏体因为视觉效果特别有力量而得到喜爱。陈禄渊的弟子们纷纷出版字帖,风靡全国。
上海字模一厂经过几轮海选,最终与书法家韩飞青合作,开发了新魏体铅字,全国发行。
井盖上,横幅上,厕所里,墓碑上…今天,我们依旧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随处看到新魏体。
“卢湾区第一油酱商店”、“×康合作托运打包”、“商邱饮食店”等招牌,都是新魏体风格。卢湾区第一酱油商店
地点:老卢湾瑞金一路
拍摄时间:2019年
/格里董 摄
▼×康合作托运打包
地点:老南市人民路
拍摄时间:2018年
/格里董 摄
▼商邱饮食店
地点:虹口区商丘路西安路
拍摄时间:2018年
/格里董 摄
区别于书法字,美术字给人活泼现代之感,特别适合经营范围专一且富有特色的商业广告和店招。
只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上海街头优秀的美术字案例似乎并不多。
在厉致谦看来,最棒的一个,是弄堂深处很容易被人忽视的这块“泳镜泳装”。泳装泳镜
地点:老闸北海宁路热河路附近
拍摄时间:2017年2月
/施佳宇 摄
现墙面已清除
拍下它的摄影师施佳宇,老家在崇明岛。上海市区难觅的街头美术字,在那里倒有一些别致的案例。地点:崇明区跃进公路630号
拍摄时间:2018-2019年春节期间
/施佳宇 摄
除了字形,店名有时也携带着时代的印记。
带有行政区区划名称和编号的粮油果品烟杂百货店,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黄浦区第二十四粮食商店
地点:黄浦区山西南路
拍摄时间:2017年
/格里董 摄
▼静安区五十八粮油店
地点:静安区富民路
拍摄时间:2018年
/格里董 摄
▼卢湾区第十六油酱商店
地点:老卢湾复兴中路
拍摄时间:2018年
/格里董 摄
▼卢湾区第五十九粮店
地点:老卢湾打浦路
拍摄时间:2019年
/格里董 摄
▼南市区第二十二粮油商店
地点:老南市云南南路
拍摄时间:2018年
/格里董 摄
▼杨浦区济宁粮油商店
地点:杨浦区许昌路济宁路
拍摄时间:2017年
/格里董 摄
已经从行政区划里消失的南市、卢湾、闸北,它们的名称还停留在尚未破落的招牌上。上海市南市区物资回收利用公司回收站
地点:老南市方浜中路
拍摄时间:2014年
/格里董 摄
▼闸北区热河油副商店
地点:老闸北热河路
拍摄时间:2015年
/格里董 摄
▼▼▼
如今再去回访,这些老店招绝大多数已被再次遮盖、粉刷,甚至随着建筑的拆除而彻底与我们告别。
八埭(dài)头,位于杨浦区西南部,以平凉路通北路路口为中心,东至许昌路,西至景星路,南至杨树浦路,北至榆林路。
这里曾是热闹的商业区,被称为老杨浦的“南京路”。
2016年,随着八埭头北侧启动旧改,平凉路靠近通北路的一排商铺露出了藏在背后的老店招,引来许多市民拍照留念。
去年年底,这排建筑被整体重新粉刷,老店招也被粉刷成了“新版”。
“城市漫游者”格里董于2017年、2018年,以及今年3月,分别记录下了这条路上两个版本的店招。人民食品商店
仔细看的话会发现
老版店招的拼音有“bug”
你找到了吗?
▼平凉文化用品商店
▼四季春点心店
▼四九七烟号
▼为民钟表商店
▼榆林理发店
/以上均为格里董摄
新版和旧版孰优孰劣,留待大家评说。事实上,近些年城市店招所引发的热议,还真不少。
好在如今上海的一些咖啡馆、理发店、餐馆、酒吧等,重新开始聘请专业的招牌绘写师绘制招牌、橱窗玻璃、外墙面等。虹口区哈尔滨路229号
店招由淮海图文设计
在记录下老店招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期待,今天的上海街头,能有更多富有个性和设计感的新店招出现。- END -
上文介绍的老店招,大部分被收录文字设计和视觉文化团队The Type与三位摄影师共同制作的合辑《隐字上海》中。摄影师:
格里董
城市漫游者,citywalk活动“行走的格里董”创办人
施佳宇
历史建筑保护从业者,独立摄影师
沈健文
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编辑、记者
《隐字上海》的拍摄地点正由The Type整理成数字地图信息,完整版将在日后公布。
本期推送内文图片版权归各位拍摄者所有。
本号获得授权刊登,在此特别鸣谢。
为阅读体验未添加水印,
请勿随意转载,侵犯版权必究。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图片
写稿子:韩小妮 /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 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原标题:《淹没在时间里的老店招,每次现身都惊艳众人》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穿着T恤衫、大短裤、拖鞋,11月18日中午,来自贵州的张师傅正在广东佛山松岗服务区“司机之家”洗衣服。他笑呵呵地对交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