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清晨6点半,天色微亮。走进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世纪佳苑小区的扶贫手工艺品加工车间,这里早已热闹非凡,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
“这些传统手工品,当地居民基本都会做,只需要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既能照顾家庭,每月还能获得至少2000元的收入。”扶贫车间创始人严芳说道。
2015年,远嫁深圳的严芳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日子。可是,每次回家乡,看到乡亲们苦于找不到好的就业渠道,严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通过帮助乡亲们摆脱这样的局面。
2016年,在贵州开阳县双流镇三合村的支持下,严芳组建了流合大山手工业品制作团队,2017年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并由创业之初的8名员工发展到今天的400多人。
自企业创立后,她便一直把精力放在了扶贫车间上,并且教会了搬迁群众很多的手工艺品加工技术,大家都称她为“巧娘”。
初来就业的群众没有技能基础,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芳依然照单全收,她会私下把这些质量不过关的货又送回加工车间,大大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后来,随着车间产品品质的明显改善,大部分职工每月平均能挣到2000多元。
村民黄成香便是其中一人。“我串珠子一个月可以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自从今年5月份车间引进了头巾和婚纱项目后,我现在可以领到7000元左右工资”。记者从黄成香的工友口中了解到,如今,她是车间里操作速度最快的员工,于是大家给她起了个“快手”的绰号。
“在这里每月可以做到3800元,又可以照顾家人,蛮好的!”家住世纪佳苑小区的搬迁群众杨中艳,每天早上6点起床,打理好家中事务后便到楼下的扶贫车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样的工作规律,她已经坚持了2年。
现在,扶贫车间中上百个像黄成香和杨中艳一样的家庭主妇告别了串闲门、唠闲嗑的生活,逐渐变成了“快手、巧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严芳影响和感召下,这些“巧娘”们也变得越来越有理想、有爱心。
以前,车间的原材料需要花钱雇人搬运,现在职工家属主动出车出力,不要企业一分钱的搬运费,大家都在为车间的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2018年,村里有位年轻人突发脑溢血,但家中没有钱医治,严芳得知此事后,自己先拿出1万元,然后号召“巧娘”们积极捐款,几天下来,车间职工们筹齐了医疗费。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远在深圳家中的严芳得知家乡抗疫后勤物资紧缺后,立即向开阳县慈善总会捐赠了一批抗疫物资,车间内的职工听闻这件事后,主动和严芳联系,纷纷参与爱心捐赠行动。
谈起变化,严芳告诉记者,她感觉搬迁群众在这里务工,最大的变化不是赚得多了,而是大家慢慢越来越有梦想、有奔头,敢想敢干。一个“巧娘”的力量是有限的,无数个“巧娘”的力量则是无穷的。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2日电(记者魏婧宇)记者从22日下午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获悉,内蒙古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