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南医生救护车内吃香蕉的短视频,日前在网上引发争议。对此,视频评论区的有些网友坐不住了,“胃口可真好,这就是医者仁心吗?”“急救车上吃东西,还救人不救了?”而反驳这类声音的评论也不少。
面对质疑,当事医生回应称,这是一次往返4 2 0 公里的紧张救援,且患者病情危重,一刻都不能耽搁,近7 个小时的奔波和救援,医务人员体力消耗很大,早已饥肠辘辘。“时间不允许,停车吃饭更是不可能”,在当时处境下,涉事医生从超市快速购买食品和水,在车上将就着吃几口,也是不得已的稳妥选择。
是褒是贬,身处现场的家属最有发言权,“网友不该这样误解他们,他们是救我父亲命的人,他们的付出我都看在眼里”。
但不苛责医生,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患者家属的善解人意、仗义执言上。从现实来看,由于不了解内情,仅凭少许图片就指责医务人员的现象并不少见。由于医生群体的工作直面生死,现实中我们很容易陷入对他们救死扶伤行为的感动中,但与之相对的,是很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道德指责。
不久前,一名医生连做4 小时手术导致体力不支,因为抽空喝了几口葡萄糖,也被一些网友质疑“钱由谁出”。
质疑本身并无不妥,很多网民也并不知道,医生的这类“消费”一般会当成科室的损耗,计入科室的正常开销当中,并不会算到患者头上。但某些网民不问医生为何要“豪饮”葡萄糖,只问“费用承担问题”,虽然不是大过,但也会让人觉得寒心。
这并非剥夺舆论对医生群体、医疗行业进行社会监督的权利,只不过,监督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为人文关怀预留空间,不能在没有太多凭据的情况下挥起道德大棒,变成对医生群体的吹毛求疵。
也需要我们回归理性、回到常识:把医生当人来理解,毕竟“医生是人,不是神”,别把过多的道德期待加到医生身上。
在此之外,也要从制度建设和管理上解决医生过劳的现象。拿长途转运患者和长时间做手术等医疗行为而言,医务人员的吃饭如厕等问题,的确应得到更好保障,这需要医院方面将管理工作用人性化、专业化的标准来严格要求,用细致的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医生的需求。 □罗志华
新闻推荐
30年前,沙发、组合家具和席梦思是家里舒适与否的标志;20年前,空调和大尺寸平板电视成为一个家的顶配。而现在智能家居逐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