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工人报的感情,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回想起从一名司机趴在方向盘上写稿子的通讯员,到成为高级记者,让人回味。
上世纪80年代初,成为《工人日报》特约通讯员后,经常到工厂一线采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后来,我在工人报上开辟了:《一线工人报道》《主人翁风采录》等栏目,贴近工人,让工人在自己报纸舞台上唱主角,激发了他们工作、生活的热情。
工人报的记者,到了工厂,到了车间、班组,见了工人的面不管他们手上有多少油泥,都要同他们握手。车间的工具箱和能让你座的地方,不论脏否,工人亲切的让你座,就不能拿出纸擦:一张纸可能就隔开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心中的距离。1990年,我带记者到亚洲最大的郑州铝厂车间班组采访了一整天,结束采访时,工人们拉着记者的手让到家中去吃饭。坐在工人家里和工人边吃边聊,年轻的记者们体验到了在学校和教科书上体验不到味道。
工人报是展现工人的风采的舞台。工人报的记者、编辑与工人不能有距离感。一天审稿时,一位编辑拿着郑州国棉三厂挡车工写的《乐趣》说,不到800字文章,错别字有50多个,用不用?该文描述了这位挡车工从农村到工厂宿舍楼的多种不适应,宿舍里的人嫌她土,后来,宿舍里又来了一个个新人,她又嫌弃人家土。此稿刊发后,这位作者带领几位工友到编辑部说,有生第一次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变成了铅字拿钱要卖300份报纸,寄给离厂的工友、同学和父老乡亲。
付出必有收获。书法家陈天然对《工人作家画家小传》栏目很感兴趣,特别是看了我1993年出版的两本作品集,写的都是基层工人和工人出身的企业家,他拿起笔给我写了“ 笔向民心”四个大字。
工人报的报道,关键在一个人字,始终坚持写人。当年我负责招聘编辑记者时,让应聘者写一篇散文化的《我》,如今,写《我》的现在当了总编、副总编等等。当年我出的这个题目,现在他们又在招聘记者时用,并很有感慨地对我说,凡写《我》文笔、思路好的,当了记者,写的文章就是不错。一位当了省会重要报刊副总编的说,是工人报的舞台,给了我位子、车子、妻子和孩子。
我从《我》中写,从写中写我,“人”字好写,真正写出人,写出让人佩服的人难也。但,只要下功夫,处处留心有学问,处处留心有新闻。
我只要生命不止,就要在工人这块田地里不断挖掘,尽量多挖出点水,浇灌职工的文化生活。
新闻推荐
看“区块链”如何为外贸企业融资区块链是当下最时髦的科技词汇之一,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大手笔投资区块链技术,金融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