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严飞:如何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来源:澎湃新闻 2020-11-08 15:45   https://www.yybnet.net/

为什么我们永远在“剁手”?婚姻里真的是谁收入高,谁就更有话语权吗?人类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成为自己的“造物主”吗?抖音、滤镜、后浪重新定义了这个世界吗?……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会让我们陷入沉思,甚至与人就此展开辩论。而若想理解社会万象背后的缘由,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需要学习社会学。社会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社会运作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摆脱“理所应当”的思考方式。

本月,清华大学社会学家严飞推出新作《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理想国)。作为一本社会学的通识书籍,《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从社会学家的专业视角,视察最普遍、热门的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世界。

借此机会,澎湃新闻记者对严飞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如何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社会学对于大众有怎样的意义,同时也请他从社会学家的角度,对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解读。严飞

严飞

社会学帮助我们穿透日常生活的浮面

澎湃新闻:你写作《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一书的缘由是什么?在你看来,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的意义何在?

严飞:我们说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其背后的深意,就是我们不仅仅要看见、听见、触摸到、感受到我们每天身处其间的这个社会,更是要穿透日常生活的浮面,去找到事件背后的结构性逻辑,解剖我们纷繁复杂的世界。社会学的这种穿透力,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用更锐利的视角、更具包容性的人文关怀去看待周围的人,以及他们的行为与互动。

譬如说,我们现在每天都会用手机,在手机上刷抖音,刷快手,看微信,但是在我们享受科技便捷的同时,在微信上也会出现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我们用一般的视角去分析诈骗,看到的是人的个体在品德和道德素质上的区别,但倘若我们学习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视角去看,这实际上是在网络时代人和人之间信任的一种丢失,而信任丢失的背后又是人们对于基本的契约精神,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

再比如说,我们会发现在一线大城市里都有大量的打工第二代,表面上来看,这些打工子弟的孩子,他们所经历的种种是来自于被打工经济和城市发展所影响的一代,但是如果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就会发现这其实是阶层固化等表现。而这背后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社会在过去三四十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巨大变迁。它带来了一种崭新的秩序,或者说秩序的再造,背后又是我们复杂的人性。

其实就某种意义而言,人人都是社会学家。比如今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汹涌的疫情面前,相信我们大家每天都在不断讨论各种疫情相关的话题,甚至还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就某一话题进行激辩,尽管我们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正以社会学家的方式思考。譬如说,为什么不同的国家在疫情防御中采用了不同的尺度和标准?为什么我们会对疫情产生如此之大的恐慌和畏惧?为什么有关疫情的谣言此起彼伏,到底我们应该相信何种声音?

正是这种“反身性”社会学思考的渗透效果,才对社会造成了最大的改变和影响,让我们正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融入其中,带着问题不断思考自己的社会行为,思考我们周遭的日常制度的实践,思考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所以从这层意义出发,社会学它很有用,既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分析工具,它又是我们分析某些问题时的出发点,特别是那些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切身相关的问题时,无论是结构性的,还是个体性的,都让我们回归到社会秩序的本源去窥探人性的幽暗与良善。

澎湃新闻:这本书谈到了很多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现象,你在写作中面对诸多的话题,是如何做出取舍,又是如何确定这本书的框架结构的?

严飞:这本书的一个基本写作构想,是将7位经典的社会学理论大师的社会学理论,和当下的社会事件相结合,以此展现出这些古典理论的现代解释力。在清华大学教授《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上)》这一门课的时候,我常常发现同学们对于古典理论的理解,缺少一个切肤的体认感,总是感觉这些产生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理论离自己当下的生活非常遥远,只是属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因此就会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帮助大家理解这些经典理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认识,或者说如何去重新进行延展——如果这些理论适用于解释我们今天的生活,它们的解释力度和边界在哪里?如果这些理论不适用于解释,那么又是为什么?或者说是否有新的替代性理论。

而在整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也会有意识地做到,不仅仅只以这7位古典社会学理论大师的理论为唯一解释,而是会连带出很多相关联,甚至是相对立的一些社会学理论,以使得对于当代社会现象的讨论可以更加充分和立体。同时在话题的选择上,也会偏向选择那些在社会上曾经引起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以帮助大家在这些熟悉的社会现象上,带入社会学的分析思维,从而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澎湃新闻:作为一本社会学通识读物,《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即便是没有接触过社会学理论的读者也能接受和理解。这与你以往的学术写作一定有很大的不同。在你看来,这种类型的写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严飞:面向公众的写作和面向学术圈的写作是不同的,面向学术圈的写作会更加强调理论的精进和复杂,强调数据模型的推导和演算;而面向公众的写作,则更多的是用更加简明易懂的语言,展示最后的演算结果,如何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在学术写作中,有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的学术功底,会有意无意地掉掉理论书袋,用更加复杂的模型来演算,或者是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来推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复杂似乎变成了学术生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公众写作就不可以这样,更应该是一种简约之美的表达,需要与大家分享我们的思考和发现。公众写作不是说教,而是一种平等的分享。

另一方面,这样的分享,因为学者身份所在,所以在对一个事件做判断之前更加需要严谨,需要加入证据,甚至加入一些比较的思考维度,这样你的分享才会增加更多的信度和效度。同时,我们不可以越过自己的学术边界,自以为自己什么都会,然后就说东道西。简言之,要时刻守住学者的底线。

对现实的强烈关怀,是社会学的天性

澎湃新闻:你自己是如何与社会学结缘,踏上社会学研究的道路的?从事社会学研究这么多年,你认为社会学为你带来了什么?

严飞:我是2000年进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就读,从此就和社会学结下了深厚的学术之缘,随后又在英国、中国香港、美国学习和工作,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去亲身实践社会学的方法,带着比较的视野去观察社会,最后又作为社会学系的老师,站在讲台上给年轻的学子教授什么是社会学。

数一数,接受这一学门科的训练也已经整整20年了。这20年里,我对于社会学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记得才上大学的时候,对于什么是社会学,还停留在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的学问,社会学的最主要方法就是社会调查,社会学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市场调查公司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阶段,那到底什么才是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对于“社会”的复杂性也懵懵懂懂说不清楚。但是随着不断的阅读、写作和田野调查,我会更加看重社会学的学术内核和现实关怀,那种对于社会秩序与人类本性这一问题的穿透性探索,以及扎根基层关注转型时期问题的学术品质。诚如我在这本书的导言里所说的,这20年里,我也曾在公共空间里和友人激辩有关社会正义与道德秩序的命题,也曾在乡村的田野里被口述者一字一句道来的家族史而撕裂内心,和被访者一起在一段大历史的裂痕前泪流满面,更曾记录过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群体、一个世代、一个社会的彷徨和呐喊、失落与希冀,倾听时代的歌声。在这一过程中,透过社会学的专业视角,我有看到个体在人性中的艰难选择和不舍,社群对于集体记忆的保育与珍视,社会在失范边缘,中产阶层的挣扎以及重建规范与道德的迫切。这些话题,又如何在历史的维度之下不断重现,带领我们回到历史的框架中,去寻找社会发展与制度治理背后隐藏的线索。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社会学家需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写作这样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籍,是否也是履行社会学家职责的一部分?

严飞:对于现实的强烈关怀,这一点是社会学的天性。社会学天然就是一门更加关注底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学科。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就曾经说过:“我不相信社会科学能拯救世界……我所具有的知识使我对人类的机遇有非常悲观的估计。但即使这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境地,我们还是必须问,如果凭借智识确能发现摆脱我们时代危机的出路,那么不正轮到社会科学家来阐述这个出路吗?我们所代表的——尽管并不总是很明显——是对人和人类处境的自觉。”

这就是社会学对于底层声音的关注。我的很多同事和同行都在不断践行这样的职责,无论是对卡车司机的研究,还是对尘肺病患者的调查,亦或者是扎根乡土进行的乡建实践。这些切入社会肌理的研究和理论关注,所带来的是让我们不断去思考,社会是如何构成的,人和人之间为什么如此不同。这样的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看到,什么才是我们这个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痛点又在哪里。由此,社会学作为一种公共的智力工具和批判利刃,它自带的批判性,就要求社会学者能够穿透我们日常生活的图景,看到一个大时代在结构性迭变趋势下,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困境,并有勇气运用自由和理性,去改造社会,使之成为一个更加良序善治的社会。这也正是米尔斯那句名言,“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的真意所在。

澎湃新闻: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严飞:我们都希望能够生活在一个成熟、理性、有序、可信赖的社会中,而对于转型期间的中国而言,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加大、人际关系淡薄、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等等。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乏物质的丰盛,人们在享受消费浪潮的时候,却反而陷入到了另一种极端之中。另一方面,内心的自律、公认的伦理、自我的约束、社会的道德之光等等,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品质。然而随着一个现代化、高度理性社会的扩张,这些基本的素养也正在慢慢消失。

这个时候拥有怎样的道德意识,以及如何去培养、实现这种道德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我们是否可以拥有和谐、信任、沟通、宽容的社会环境。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一直强调,社会前行的目标首先是道德,其次才是政治、经济和技术。个体的道德诚信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信任体系。诚信的个体,是社会信任的大环境所孕育出来的。在制度性的约束和监督之下,只有道德的进步,社会才可以走向规范有序的良治;也只有道德的进步,才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勇于担当,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只有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和展示其全部的才能,没有一个人被抛下、被驱离,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之间相互协作、有机整合,才可以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转和持久进步。《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澎湃新闻:这本书为想要了解社会学的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如果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学习社会学,你能否给出一些建议?

严飞:对于社会学的学习,我的建议首先是进行一个广泛的阅读和写作,让自己深度沉浸在不同的故事维度和他者世界中。比如我之前在接受澎湃新闻的一篇采访中,也曾经提到在我的一门《历史社会学》本科生课上,我会带着大家阅读很多历史社会学的理论论文,但最后的期末作业,却是让大家选择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进行深度阅读,譬如莫言的《生死疲劳》、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古船》、王以培的《烟村》、格非的《望春风》、葛亮的《北鸢》等等,然后再结合我们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将小说的场景、故事和社会学理论进行结合。我一直认为,这些文学作品倘若单独从文学的角度去读,我们会觉得是一篇非常好看的小说,但倘若把这么多相似题材的小说放在一起,读下来就不仅仅只是虚构的故事,而是故事基础上映照出来的一个大的历史变迁,我们会看到时代的裂痕、记忆、暴力、创痛,如何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命运,故事+理论就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

第二个建议是多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走入田野,触碰真实的中国社会图景。无论是不是学习社会学,我相信很多在校的学生,无论是什么专业,都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暑期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调查都是帮助大家深入基层、深入被访者的极好机会。只有在田野中,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将我们读到的理论书籍,或者是其他学者做的调查记录和现实世界进行结合,也才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理解社会中的不同群体的情感和故事。(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带量采购签约亮相进博会,上海签约8.41亿元中选药品和医用耗材|进博会在线

记者|谢欣编辑|许悦11月8日,上海市医保局在进博会现场首次举行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意向签约。上海市副市长宗...

相关推荐:
你的幽默我知道2020-11-08 12:01
猜你喜欢:
评论:(严飞:如何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