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道拐是当年滇缅公路的一段,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县城边上,盘旋于悬崖峭壁间,只有4公里长。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是重庆通往云南、缅甸抗战运输通道的咽喉,俗称抗战公路。它是在史迪威将军的组织下,由美国工兵和中国人民共同修建的,又称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志,古称“鸦关”,集雄、奇、险、峻于一身,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2020年初秋,我和几位朋友自驾游,在从昆明通往贵阳的途中,看到了二十四道拐风景区的广告牌,心中立即涌现出了要一睹尊容的迫切愿望。遗憾的是我们已经错过了高速公路出口,便决定在下一出口下,折返回去。当地人说,走滇缅老路风景很美。于是我们便从老路向相距50多公里外的目的地出发。
当天秋高气爽、阳光明媚、蓝天白云,眼前青山绿水、野花飘香,沿途硕果累累,一片丰收景象。我的心情格外舒爽,仿佛已经与天地融为一体,悠然自得地欣赏着天地高远、四方美色。当年的泥碎路,如今已是平整的柏油大道,弯延曲折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会上、一会下,一会在山腰、一会在山脚,一会在悬崖、一会在山巅。行走其上,我不得不心生疑问:当年的人们是如何在生产力低下、工具落后、物资匮乏,经常饿着肚子、冒着敌人飞机狂轰滥炸的凶险情况下,修建出这样一条事关中华民族存亡的生死交通线?一些河流上废弃的桥梁,一些改造后遗留下的断头路,活生生地讲述着当年的往事。如果不是亲历实地、亲眼看到,我绝对不会相信有这样的奇迹诞生。
到目的地购好门票,坐上景区的观光车之后,我们终于把二十四道拐踩在了脚下。这段路已经作为一道风景、一段传奇、一段历史、一面镜子被国家保护了起来,除了观光车外,任何车辆都不允许通行。在这条道路旁边的山上,另外修建了一条宽阔的大道,连接上二十四道拐的头和尾,给滇缅公路开辟了更好的通道。二十四道拐,依然保持着泥碎路原貌,只有6米左右宽。如果不是沿途停放着当年的一些车辆,如果不是知道那段辛酸的历程,说实话,我还真没看出有什么神奇,它就像是今天很多乡村废弃的道路一样。
当我们在这段路上走了一个来回之后,观光车把我们送到了景区的观景平台之上,此时,我一下子打开了穷尽千山、望穿万里的胸境。放眼四方,群山逶迤绵延,起伏的峰峦像野象、像奔马、像猛虎……明媚的阳光照射在苍翠的大地上,白云悠闲自在地在万里蓝天漫步,和煦的秋风轻拂在身上,清新洁净富氧的空气清洗着五脏六腑,我为上苍造就这样绝色的美景无比地惊叹,我为能够亲临此地,融入这无限的自然山水之中感到无比自豪,我为此山此水没能生长在我的家乡而心生妒嫉。
我把眼光投向了刚刚走过的二十四道拐,眼前的一幕突然让我立即改变了刚刚的看法。这哪里是一条公路,分明就是一条长长的游龙盘旋在一座山崖之上,它的头从两座山峰的交汇处伸向了晴隆县城,它的身躯盘旋在悬崖上,它的尾绵延在山底的沟谷之中,它的整个身躯正在向山上盘旋蠕动。画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惊叹这人造道路和大自然景观的完美和谐。整个山势相对高差只有400余米、坡度却有60—70度,在这样小的高度、这样大的坡度、只有4公里距离之间修出二十四道拐,建成一条通道,就是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也不容易。
如果不知道历史,我们看到的不过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当年,这可是一条生死线,是中华民族的生死线。多少人为修建、保护这条生死线付出了鲜血、献出了生命。完全可以说,这条连接前方和后方的道路,是用生命和鲜血凝结出来的,它的每一块泥土和每一粒碎石上面都浸透着中国军民的鲜血,它的畅通无阻完全是中国军民用生命在护卫。它不是一条公路,它实际上就是一座丰碑,一座中华民族抗战的丰碑,一座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丰碑,一座用血和泪、生与死铸造的丰碑!这座丰碑看似无形,它却长存于中华民族痛苦的记忆之中,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上。它是中华民族那段痛苦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这条巨龙的缩影,它永远昂扬向上、永远傲视苍穹!它更是中华民族最亮丽、最独特、最光辉灿烂的一枚勋章!
在参观了二十四道拐战史陈列馆后,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里,又踏上了宽阔的高速公路。夕阳正在天边猛烈燃烧,眼前依然是山清水秀。我静坐车中,双目紧闭,脑海之中立即涌现出了硝烟弥漫、烽火连天、尸横遍野,天上飞机轰鸣、地上烈焰滚滚,无数军民正在冲锋陷阵的画面。我的灵魂熊熊燃烧了起来!□周堪
新闻推荐
日前,荣昌首个养老服务协会正式揭牌成立。据了解,荣昌养老服务协会是由从事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与养老服务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