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南丰拜曾巩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20-11-04 07:18   https://www.yybnet.net/

□ 张映勤(天津)

到江西南丰,不能不拜一拜曾巩,曾巩对南丰的意义大焉、重焉。在南丰,到处都有他的遗迹,想躲都躲不开。曾氏祠堂、曾巩纪念馆、曾巩文化园、曾巩的读书岩和墨池等等。今年是曾巩诞辰一千周年,一座城和一个人联系得如此紧密,千年盛传,世代纪念,这在文化名人中是不多见的。

南丰是曾巩的故乡,到他39岁考中进士之前,基本上都在这里生活。南丰的山水,南丰的文化,滋养着他从乡野走向庙堂,从江西走向全国。千年光阴,他这颗巨星仍然熠熠发光,照亮中国文学的版图。

到南丰之前,虽然知道曾巩的大名,但对他几无了解。唐宋八大家,中国散文最强劲的一支队伍,曾南丰名列其中,为地方文化擎起一面大旗。正是这面大旗的召唤,我来到这里。都说人杰地灵,南丰这片热土孕育出众多人才,其实名人更是提升地方知名度的一块金字招牌,南丰因为曾巩而享誉全国,两者交相辉映,珠璧同灿。我到南丰,心怀敬仰,自然要拜一拜文定公,走近先生或走进先生。在南丰曾巩文化园的广场,我与曾氏后人及各界群众共同缅怀礼敬先贤;在盱水河畔,我流连在祠堂、岩洞、墨池前,心中默想着先生当年苦读诗书的情景;在曾巩纪念馆,我对文定公的生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南丰的日子,我追寻着曾巩的足迹,仿佛时光穿越,往事越千年,心中想象着他在这里度过的日子。

曾巩在南丰的日子,也许并不美好。物质上他是贫穷的,始终在为生计操劳奔波。他出身于官宦家庭,按说应该生活优裕富足,至少是衣食无虞。

他的祖父曾致尧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南丰考取的第一位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户部郎中,为北宋一代名臣。曾致尧虽身居高位,却性格刚正,为政清廉,出仕多年家里并没有积累下多少财富。曾巩的父亲曾易山为其祖父的第五子,也考取了进士,多年出任官职,在曾巩出生时即为知县,但他为人正直,不善敛财,家里的经济状况始终并不富裕。曾巩的青年时期,父亲因得罪上司被罢官,曾家竟困难到“无田以食,无屋可居”的地步。总体来讲,曾巩在南丰,长期生活在拮据困顿之中,养家的重任压在肩上,使他的大部分心力用于养家糊口。曾家是个大家庭,同父异母的哥哥考中进士后,死于回乡途中。他上有继母,下有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两个侄子需要抚养,“宦学婚嫁,一出其力”,家庭负担之重可想而知。但是曾巩宁可自苦,也不卸责任,操劳苦作,独当家事。他在《南轩记》中写道:“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为生活所迫,有时在田地里吃饭,在野外住宿,为经营家人口食,殚精竭虑,费尽心机,即使这样,家人也无法顿顿吃上粗食淡饭,常有冻饿之虑。我们从两个细节可以看到他当年的境遇之艰难。曾巩结婚成家的时候已经32岁,古人早婚,千年前的32岁,绝对属于大龄剩男,如果不是因为家贫,不是因为家累,他不可能错过婚期。曾巩天资聪明,幼读诗书,脱口能诵。12岁试作《六论》,提笔立成。居于乡邑,早有才名,但是直到23岁才第一次赴京赶考。三次落第,复得重病,39岁年近中年时才如愿以偿,考中进士。他跌磕蹭蹬的科举之路,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家庭负担过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曾巩在南丰的日子,更多的还是快乐与幸运。他虽然没有从父辈那里继承财产家业,但是沿袭了曾家耕读的传统和纯正的家风。曾家祖辈世代都是读书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以报效国家,在曾氏家族已然蔚成风气,深厚的儒学根底造就了曾家后代人才辈出,曾巩祖孙三代在77年中共出了19位进士,祖父致尧辈7人,父亲易占辈6人,曾巩同辈6人。这样的书宦人家不仅在江西南丰,就是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固然,因经济所迫,曾巩过的是半耕半读的生活,躬耕以养家立命,读书为修身养性,即使贫困交加,身处困境,但他耳濡目染,传承家风,一心向学,矢志不渝,于磨难中锲而不舍,埋头苦读,最终成就大业,从南丰走向全国。

南丰古城也称琴城,因形状与古琴相似而得名。曾文定公祠就坐落在城郊琴城南门渣坑村的半山腰上,坡下的盱水河汨汨流淌,波澜不惊;山上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山水之间,亭台掩映。举目眺望,迎面是一座古旧的牌坊,上书“曾文定公祠”五个大字。拾阶而上,穿过牌坊仅数米,从青瓦红墙的院门进入,便是祠堂,规模虽不大,却庄重典雅,朴素大方。房子是新建的,旧址是建于明代的“读书岩祠堂”,里面有无真迹遗物不得而知,面相清癯的曾巩注视着远方,以供后学追思缅怀。

沿着曾巩的足迹从祠堂下坡,不远处即是他当年读书的地方,名为读书岩。这其实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岩洞,面积不大,长宽约三米,高约二米,内有石桌、石凳和小洞,相传为曾氏兄弟读书的地方。岩洞依山傍水,景色秀美。洞外绿树成荫,江水潺潺;洞内环境幽静,凉爽宜人。曾巩当年为什么离家过江和兄弟跑到这里来读书?概因家里条件不好之故,那时的南丰一定是夏天闷热冬天阴冷,而洞里冬暖夏凉,适合读书。随着曾巩的声名远播,后人在此岩洞前构筑亭子,以激励后人凭吊先贤。方亭古雅大方,挂有楹联匾额,为读书岩增色不少。

从读书岩拾阶而下,不远处的石壁上刻有紫红色“墨池”二字。相传南宋的大儒朱熹因仰慕曾巩,游览至此,听说曾氏兄弟在此石泉下涮笔洗砚,心有所感,写下“墨池”二字。曾巩的文章,最为著名的便是《墨池记》,借临川王羲之洗笔之事,表达他的观点——成功不是天生的,是不懈努力的结果。“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写王羲之其实就是写他自己,面对生活的磨难,仕途的艰阻,永不放弃,始终为着心中的理想奋斗。曾巩就是执著坚守、勤奋成才的典范。读书岩、墨池就是激励后学埋头苦读的最好见证。

曾巩出自南丰,却属于全国。他的文名是源于唐宋八大家,外地人对他的了解与其政绩大小、如何做人关系不大,只知道他的文章写得好。有哪些好?哪篇好?说心里话,多数国人不甚了了。实话实说,曾巩名列八大家之末,名气逊于前面七位。提到唐宋八大家,读过初中的大多记得住韩柳欧王加三苏,最容易忘的是曾巩。他的大名我当然记得,但有过什么名文名句,实在是不清楚。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篇《岳阳楼记》,王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滕王阁序》,柳欧苏王皆有经典传世。与他们相比,曾巩的文章虽然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收录最多,共有128篇,但是名气似乎不如他人。苏洵、苏辙也许名实不符,沾了苏轼的光,但无论如何,曾巩的确是少了一些让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名篇名作。自古文章以质胜,从来无关多与寡。曾巩的文章肯定是好的,他生前已博得重名,欧阳修说他是群鸟中的雄鹰,“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王安石更是评价道:“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到明清两代,曾巩的文学地位如日中天,只是到了近现代,他的声名、影响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其实,用不着为先生鸣不平,即便就算排在后面,曾巩也是百年难遇的大文豪。唐宋两朝凡600年,能以文章名列前八,其才华、其功力自然不可小觑。以我之浅薄无知,曾公文章未曾读过,不知为不知,不敢妄加评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到了一定层次,文学作品实在难分高下。时过境迁,人们的欣赏口味、审美标准都发生了变化,名次的前后说明不了问题。

我心目中的曾巩,远不是政声卓著、关心百姓的清官廉吏,也不是功成名就、彪炳显赫的古文大家,而是在南丰逆境中安贫乐道、坚韧刻苦的一介书生,是“出门两脚泥,回家灯下读”的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的士子文人。在南丰,他经历了家境窘困、父亲罢官、科考失利、身染重病、父兄去世、生活潦倒、田间劳作、乡野苦读等一系列人生坎坷,但是他始终潜心研读,勤奋上进,励志坚守,不改初心。

读书岩中,先生端坐案后,手执书卷,凝眉深思。洞中空无一人,石桌石椅犹在,但我不敢落座,先生在此专心研读,岂容外人打扰。

南丰拜曾巩,时间短促,对他为官多年的政绩印象不深,也不甚了解他诗文的价值与贡献,我更看重他在南丰成长时期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一个普通人如何成功的人生传奇,一部励志的奋斗史,为家庭付出,不推卸责任;为学业坚持,苦读圣贤书。抱定目标,执著奋进,义无反顾,永不言弃,无论身处何等逆境,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可能,这是我到南丰从文定公身上得到的一点感悟。

新闻推荐

广东一市民照片被用作医美 法院判决赔偿近13万元

新华社广州11月3日电(记者毛一竹)接受医疗美容,不料照片却未经本人同意便被发到微信公众号上打广告。近日,广东省珠海市香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南丰拜曾巩)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