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新时代诗歌一定是古今、新旧、中西融合的集合体

来源:成都商报 2020-11-03 01:53   https://www.yybnet.net/

第六届中国诗歌节

11月2日,在第六届中国诗歌节上,吉狄马加、李少君、叶延滨、何向阳、赵振江、欧阳江河、缪克构等诗人就“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进行了研讨。同日,龚学敏、骆寒超、吴思敬、蒋登科、罗振亚、高昌、龙巧玲等著名诗人、评论家、学者,围绕“抗疫诗歌的时代担当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展开主题谈论。

诗人与时代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诗人应该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学习、交流?11月2日,在第六届中国诗歌节上,吉狄马加、李少君、叶延滨、何向阳、赵振江、欧阳江河、缪克构等诗人就“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进行了研讨。《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表示,新时代诗歌,一定是古今融合、新旧融合、中西融合的集合体。

诗歌要联系时代见证生活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认为,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生存的思考,如疫情后,国内外不少诗人都在写疫情,表达对这样一个重大事件的看法。“诗歌,永远面临一个创造,这个创造是对新的生活的记录,一个见证。”

“如果说从1970年代末开始的新时期文学阶段,主要是一种自我怀疑、自我批判乃至自我否定的诗歌历史,主要是一种解构主义思潮的诗歌历史,那么,新时代的诗歌,其主流是一种创新和建构的诗歌,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一种新的诗歌方向和价值建构的生成。”《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认为,新时代的诗歌开始呈现良好的势头,个体与群体共振,被群体感知。比如“抗疫诗歌”,一开始可能更多从个体出发,到了第二个阶段,则是从个体与群体的共鸣出发。这一诗歌现象具有真正的自发性与草根性,但最终归入了集体之中。诗歌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奋斗史和心灵史。所以,新时代诗歌,一定是古今融合、新旧融合、中西融合的集合体。

著名诗人缪克构表示:“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研究不断迭代更新,在暗物质、暗能量、二次元这些热词不断被提起的时候,需要我们诗人经历这样的不确定性,去不断把握这个时代新的变化。”

诗歌创作门槛降低 标准混乱

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表示,由于理论指导和诗学教育滞后,特别是进入自媒体网络时代,各种极端的探索与自我表达形式突破,让诗歌创作基本取消了入门的门槛。标准混乱与优劣混杂,使一般受众对诗歌的认知度降低,这是新世纪中国诗歌面临的新课题。

叶延滨提出了三个努力的方向:1、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2、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3、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他说:“在更加多元艺术观并存的诗坛,我们更要重温中国诗歌的艺术基因:诗缘情,诗言志。大浪淘沙,历史保留的那些经典诗篇都有这些可贵的基因。”

古典诗词外译,最好是由外国的诗人、汉学家来译

诗人、文学批评家何向阳则谈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相较于我们对同时代外国诗人作品的翻译,同时代的世界并没有全然将中国当代诗人纳入他们的视野。比如获得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诗人露易斯·格丽克的书,她早在2017年就读到了柳向阳的译本。

许多国内诗人的作品并不亚于国外的优秀诗人,她分析,很大一部分来自对译的不平等,另一方似乎并未深入了解中国诗人的表达、情感和认知。

文学翻译专家、北大教授赵振江也表示,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外语确实很难。比如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曾将杜甫五言律诗《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译作“三月,绿潮淹没了街巷和广场”,完全失去了这句诗原来的意境。他认为古典诗词外译,最好是由外国的诗人、汉学家来译,或者与国外的诗人合作。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如何用“诗”关注疫情?

抗疫诗是一种全民的、自发的创作行为

一场突然来袭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在这场疫情中,不少诗人拿起纸笔,用诗歌表达对生命的思考。11月2日,在第六届中国诗歌节上,龚学敏、骆寒超、吴思敬、蒋登科、罗振亚、高昌、龙巧玲等著名诗人、评论家、学者,围绕“抗疫诗歌的时代担当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展开主题谈论。

疫情将以不同形式影响诗人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看来,诗人是最为敏感的人,这场疫情自然会给诗人带来更多的思考,可能会对诗人的思想、认知,甚至是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写法、形式带来改变。“我们有理由要求整个诗歌和文学在此之后,会有更深层的思考,会有更自觉的写作,从而让诗歌和文学与人类的发展一道,走向更加开阔的未来,并且,为人类的认知提供更多的可能。”

龚学敏认为,来自自然界的病毒让整个人类改变了生活方式,包括长时间口罩的佩戴,甚至会影响人类的审美。关怀自然就是关怀人类自己,文学和科学在此有同样的作用,就是从自然中发现人类的尚未知晓。

优秀抗疫诗要彰显生命的尊严

诗歌评论家吴思敬认为,抗疫诗歌不是有谁号召、有谁引导而生成的,而是一种全民的、自发的创作行为,迅猛暴发的疫情就是无形的动员令。当特大灾难降临时,人们需要情感宣泄的通道,诗歌便是其中最便捷、最迅速的一种,也很自然地带来了一波大范围的诗歌热。

在他看来,优秀的抗疫诗歌不是仅仅停留于痛苦情绪的抒发,不是仅仅着眼于抗疫事迹的报道,而是以一种大悲悯的胸怀,把神州大地发生的这场抗疫战争,放在一个宏观的大背景之下,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诗的艺术世界,显出一种大情怀、大气魄、大格局。

吴思敬还提到,优秀的抗疫诗歌还应该呈现一种反思的精神,强调终极关怀,彰显出生命的尊严。

真挚的感动和独特的发现最可贵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罗振亚也有同样的思考。在他看来,抗疫诗歌凝眸疫区生命的痛苦和尊严,聚焦英雄的逆袭,张扬民族精神的坚韧,确乎发挥了独特的精神作用。但也应看到,撼人心魄的精品凤毛麟角。究其根由,不外乎两点:一是多数诗歌只解决了“贴近”疫情的题材、立场问题,而未注意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与超越,发生了艺术性滑坡。二是诗人们偏于走传统的抒情路线,追求对象表现的情感之真,而缺少深刻的理性筋骨支撑和穿透。在罗振亚看来,“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统,理应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中的伦理常态。但我们的新诗要观照新冠疫情这一公共事件,还必须考虑诗歌对公共事件、公共生活“发声”是否诗意,是否达到了功利观念与审美价值的平衡。

《中华诗词》杂志主编高昌认为,抗疫诗词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不一。在团结战疫的严峻而关键的历史时刻,真挚的感动和独特的发现,是最为可贵的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图据主办方

吉狄马加:

没有生命体验的机器人永无可能替代人类写作

11月2日上午,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诗歌论坛在成都市锦江宾馆举行,百余位全国知名作家围绕“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不仅谈了自己对于诗歌美学、本土写作的看法,还对当下引发很多人好奇与敬畏的“人工智能写作”,发表了独到精辟的观点。

为什么要确定“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这个主题?吉狄马加认为,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下一个目标就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还需要我们去奋斗,最终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

他表示,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地位,我们的文化和文学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等问题,是诗人、作家需要时刻认识的。“我们和世界上的交流交往,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候。”

吉狄马加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诗歌节开幕时,自己曾感叹中国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诗歌节。“我们需要通过国际诗歌交流活动,让更多人认识中国。正因为有了交流的机制,极大地树立了文化自信,同时和其他国家重要诗人、诗歌组织、国际性的诗歌节建立了良好关系”。

说起现在的AI写作,吉狄马加表示,其实上个世纪德国人就已开始所谓的“机器人写作”,电子计算机问世之后,这种可能性愈加引人好奇。“但无论怎样,机器人的写作仅仅是一个语言游戏,它永远不可能替代人的个体的这种生命体验,它永远不可能让它的诗里呈现出人的情感和灵魂。”吉狄马加坚信,这便是机器人永远不可能替代人类写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人类对于死亡和生命,有着特定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我们称之为灵魂。”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曾琦

新闻推荐

安业民:烈火中永生的海军战斗英雄

新华社记者李铮高爽在辽宁开原,每逢清明节及重大节日,家乡人民总会来到安业民烈士纪念馆,缅怀牺牲在福建的安业民烈士。安业...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新时代诗歌一定是古今、新旧、中西融合的集合体)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