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有一位怪才辜鸿铭,他曾担任过晚清重臣张之洞的洋文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外文秘书。
辜鸿铭出生在时为英国殖民地的马来西亚威尔斯王子岛,即现在的槟榔屿。辜鸿铭父亲是个华侨,原籍福建,当时为英国人布朗经营橡胶园。布朗夫妇没有孩子,他们将辜鸿铭收为养子。
布朗夫妇家境优裕,辜鸿铭从小便受到良好教育,1873年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院攻读西方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877年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随后又去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学专业。1880年,辜鸿铭返回威尔斯王子岛,在当地殖民政府任职。
辜鸿铭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希腊语和拉丁文,《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由衷地称赞他说:“辜鸿铭的英语词汇罕见地丰富,是一个语言天才。”德国作家帕凯也说:“辜鸿铭是我可以用地道德语与之交谈的第一个中国人。”辜鸿铭曾在德国人举办的聚会上,用德语即兴发表了一段精彩演说,赢得全场的一片惊呼和掌声。
1885年前后,辜鸿铭在船上与几位诋毁中国的外国人舌战,引起了广州候补知府杨玉书注意。后来杨玉书向两广总督张之洞极力推荐,辜鸿铭由此进入张之洞幕中,处理对外事务。
上任伊始,辜鸿铭看到外国公文中称中国货为“土货”,非常气愤,认为有蔑视之意,立即将其改为 “中国货”。几年后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辜鸿铭随行,当时长江流域教案迭起,经常引发外交纠纷,辜鸿铭于是以“一个中国人”为笔名,在《字林西报》发表英文专论《为祖国和人民争辩———现代传教士与最近教案关系论》,将教案的原因、由来及中国政府的立场说得明明白白,转载此文的英国《泰晤士报》怀疑此文作者并非中国人,因为“行文的语气中,绝不会有那种高贵的镇定”。
跟随张之洞期间,辜鸿铭将《大学》《中庸》和《论语》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发行。他还协助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兵工厂,为湖北新政立下汗马功劳。辜鸿铭订阅了上百种国外报刊,遇到新鲜事物必向张之洞逐句讲解,而张之洞每次“辄危坐安乐椅中倾听不倦”,文史学家王森然在《辜鸿铭先生评传》中这样评价:“所有湖北新政策画,一切事宜,胥由先生(辜鸿铭)建议,梁(梁鼎芬)从旁赞助,文襄(张之洞)立予施行,故当时湖北气象灿然一新,为各省冠,先生之力也。”
1907年,辜鸿铭随张之洞进京任职,被任命为外务部员外郎,后升至左丞。1910年,辜鸿铭辞去外务部职务,南下上海任教于南洋公学,1915年又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
民国后,辜鸿铭的思想日趋保守,据周作人回忆,辜鸿铭在北大期间不仅自己留着辫子,就连他的车夫也是如此打扮,被同仁和学生视为怪物。辜鸿铭自幼在国外成长,受的也是正统的西方教育,他的这种转变,不知是何原因。
(据《海南日报》)
新闻推荐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今后将纳入不同阶段学生综合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