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李叔同大师有一则座右铭——“知止”。虽仅有短短两个字,但寓意深刻、哲理性强,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借鉴。
何为“知止”?《广韵》云:“止,停也,息也。”“知止”,简单地讲就是知进退、明去留,晓得自己在哪里停、何时停,清楚应该在何处息、何时息。知止,反映了一个人的淡定与从容,是智慧、修养、道德的综合体现。知止,方能面对诱惑而保持本色。反之,放纵欲望,以致欲壑难填,就可能有堤毁蚁穴之灾、梁断蛀虫之害,甚至会触碰法律“红线”、党纪“高压线”,害人害己。
司马迁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写道:“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欲望但不知道遏制,连原有的欲望也会失去;有所得但不知道满足,连原有的也会失去。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追名逐利,侥幸麻木,不收手、不收敛,结果酿成大错。究其根源,大抵分为三类:不懂“止”者,党纪国法知识淡薄,被贪欲蒙蔽了理智,让权势冲昏了头脑,把职权当特权,用公权换私利,
虽已逾越了党纪国法的“红线”、做人的“底线”,但自身却浑然不知,毫无察觉。不愿“止”者,因党性不强、修为不够,难逃“饱暖思淫欲”的魔咒,难抗各种各样的诱惑,被贪欲的毒蛇紧紧缠裹,虽深知前方是“送命鱼饵”“糖衣炮弹”,却一步一步滑落违纪违法的深渊。不能“止”者,为贪念所控,一错再错,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无路可走,虽想“止”,但已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为时已晚矣。
正如《处世悬镜》所说:“止为智”。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月盈则亏,水盈则溢。倘若缠上名缰利锁,一味争名逐利,一旦财迷心窍,便会利令智昏、欲罢不能,什么事都敢做,什么钱都敢要,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才是立身长久之大智慧。知止,方乃做人最高境界!只有时时、处处、事事学会“知止”,腐败才不会近身,祸患才不会上门,才能对得起党的重托、组织的信任、人民的信赖。
知止,“知”是前提。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明晰党纪国法的底线,严格自律、自省自警。众争之地,便是众矢之的,处于漩涡当中,自然遍布雷区险滩、明枪暗箭,只有清楚地知道在何处止、何时止,做人做事方能有“底线”,心中才能立起“高压线”,才能时刻坚持慎独、慎言、慎行、慎微,不跨红线一寸、不越雷池一步,从而具备驾驭全局的能力,该“止”的时候能及时刹车,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知止,“志”是根本。古人云:“志当存高远”,“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崇高的志向,是筑牢思想防线的基石,虽无形无痕,却需要从灵魂深处经久凝聚,需要“冰壶玉尺”的高尚情怀去熔炼培塑,需要“三省吾身”的人生自觉去审视自省。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崇高的志向,不被名缰利绳拴住手脚,不为迷雾浮云遮住双睛。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生“岔道”上,做到当止则止、该行则行,最终踏上成功的坦途。
知止,“制”是关键。制度规矩是每名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准则。只有自觉戴上制度规矩的“紧箍咒”,心中始终高悬法律明镜,紧绷纪律之弦,用制度规矩规范行为、约束权力,才能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坐针毡的心态,自觉远离为政不廉、敷衍塞责、腐化堕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保得住气节,懂得见危则止、知止常止,方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陈星宇)9月21日,攀煤花山矿党委举办支部书记“学习课堂”,通过提升党支部“领头羊”素质能力,增强党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