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赏析历史上有关中秋的书与画 □李梅

来源:西安晚报 2020-09-27 02:26   https://www.yybnet.net/

《中秋帖》王献之 晋《闰中秋月帖》赵佶 宋《嫦娥奔月》张大千1933年

中秋佳节翩然而至。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里,不仅有拜月、团圆的习俗,更有许多绮丽的故事传说、诗词咏叹,为其增添许多浪漫色彩。古往今来,我们与祖先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之中,而这轮皎洁皓月也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吟诵中秋的书画经典作品。本期,特意搜集了部分作品以飨读者,让我们在这喜庆的节日之中,共同怀古,品鉴艺术之美——

祈福家庭美满团圆

中秋节源于古代对月神的祭祀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流传着嫦娥奔月和玉兔捣药的传说。古人相信,月亮里住着一只兔子,因浑身洁白如玉被称作“玉兔”,每天都在不停地捣长生不老药。每到中秋节,人们就可以在圆月中看到它……

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是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宫》,书中有“中秋夜迎寒”的祭祀活动。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中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继承先朝祭月礼仪的同时,中秋节的活动内容因为唐朝自由、浪漫的精神气质而日益丰富起来,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神话的相继出现,使中秋文化自唐朝起充满瑰丽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中秋节俗得到充分发挥和演进。“而中秋节的盛行却始于宋朝。北宋太宗年间,朝廷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全民性的中秋节,放假一天,世俗欢愉。”明清以后,中秋节继续向民俗的方向发展,终成为与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民俗大节。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北宋,民间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月神是古代普通民众祭拜的对象,八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人们摆设香案、放置贡品来敬奉月神,以隆重的仪式感传递诚挚的心愿。穿上最华丽的衣服,登上专门的“拜月楼”,香案上少不了的是月饼、西瓜,还有各式的节令水果。高悬空中的明月圆满无缺,拜月的内容自然是希望家庭团圆、有情人得以团聚。

瑞兔兆吉祥

玉兔形象深入中国人的心

瑞兔自古以来便深受全世界的喜爱,在中国古代更是如此。古人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藻”,历史上常把月亮视为兔魂,民间也习惯以玉兔为月的代词,常用兔子来表达飞天的意境。商代以来的玉兔,商周青铜器中的兔首、兔纹、兔尊,神秘的敦煌隋代三兔共耳纹样,唐代三彩、巩县窑的兔耳罐、白石兔镇,宋代的兔毫盏……兔子的形象早已深入中国人的心。双兔车軎是我国西周时期的车饰:双兔立于軎筒之上,两兔反向臀部相连,俯首曲腿,圆目长耳圆腹,腹外饰云纹。车軎是古代车上的重要部件,“軎”位于两个车轮的外侧,用于固定车轮,将軎套于轴的最外端,防止轮子脱落。双兔车軎铸造精良,造型生动活泼,兔的形象写实精美,在西周车饰中十分罕见。

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也留下了古人想象中的月宫图景。莫高窟第35窟中,绘有“手托日月的十一面观音菩萨”的壁画,菩萨左、右上手托着的就是太阳和月亮。“菩萨右手的月亮中,清晰地描绘着金蟾、桂树和捣药的月兔。寥寥几笔勾勒出动物的动作和神态,月兔翘首而望,似乎在期待着什么……”敦煌话月,月神是绕不过去的重要角色。古人因为对天体的想象,引发了对于月神的朴素崇拜。唐宋时期的敦煌人民非常重视月神,相信月神能保佑自己和家人吉祥如意。

《嫦娥奔月》:汉画像石的珍贵之作

《中秋帖》:被乾隆誉为稀世珍宝

“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了汉代,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不过汉以前的嫦娥多称为“恒娥”,汉代因避汉文帝刘恒名改为嫦。河南南阳博物馆的汉画像石《嫦娥奔月》,画面左方刻有一月轮,内有蟾蜍;其右刻嫦娥,人首蛇躯,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双手前拱面向月轮作飞腾状。背景中散布九颗星宿,饰以云气,体现着鲜明的汉代文化特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深刻意味。南阳汉画像石中多有刻日轮、月轮、月食、玉兔、星宿的画面,它们与文献中的记录交相辉映,体现了汉代的天文观念和人们的信仰。

《中秋帖》是古代著名书法王献之的作品,它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三帖,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稀世珍宝。现存《中秋帖》用竹料纸书写,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如何断句至今令人遐想。此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但该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尚制造不出;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提、按、转折不灵活,无法达到行气贯通的效果。后经书画鉴定家的研究,多数认为此版本是宋代米芾所临,故同样珍贵。

《中庭步月图》:文人月夜访谈之景

《浣月图》:再现女子拜月习俗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文人月夜访谈为主题的创作很多,明代画家文征明的《中庭步月图》为其中的代表作品。画面表现了画家与来客小醉,于秋天庭院中赏月话旧的雅会,寂静而明亮的月光携无限情思,于画面之上浮现,赋予中国画以新的图像内涵——与现实生活很近的亲切和悠闲。这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高雅的生活情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明中晚期,苏州地区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让文士的生活愈加清雅而闲适,园林、家居等意象成为此时文人画自觉表现的主题。

五代时期的《浣月图》,记录了古代女子中秋拜月的风俗,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除“赏月”外,“拜月”亦是中秋时节宫廷与民间的重要习俗,它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动演化而来。《周礼》言“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即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至隋唐,“拜月”风尚盛行,宋代之后更具规模,明清时加入了功利性的世俗愿望。如今,我国各地还遗存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在民间,因月属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这件绘画作品清晰展现了中秋之夜女子“拜月”的情景——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侍女或临案焚香,或捧奁,一派富丽祥和的景色。五代时期另一幅作品周文矩的《仙女乘鸾图》现由故宫博物院珍藏。关于“乘鸾”,古代有“萧史弄玉,乘鸾跨凤”的传说,后世以萧史和弄玉为夫妻恩爱和美的象征,并生发出关于乘鸾仙女的很多想象。唐代亦有广寒宫“素娥乘鸾”的传说。这幅作品中的乘鸾仙女令人浮想联翩,尤其是后面的满月,突出了天界或广寒宫的意味。仙女回眸望月的一刹那所流露出的惆怅之情刻画得生动传神,仙女飘带飞扬,鸾鸟疾翔,与圆月形成动静对比。

《闰中秋月帖》:帝王艺术家的丽美之气

米芾《中秋诗帖》:暗喻藏诗中

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闰中秋月帖》,是一首七言律诗:“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此帖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后又参合褚遂良诸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字线条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这种书体从美学的角度讲,丽美之气袭人,婀娜多姿。在古代皇权集中的时代,肃穆、庄重、典雅、大气是皇家风格的主要特征。但是,历史似乎在动荡的宋朝发生了非规律性的转变,从而造成了皇权和皇家审美标准的大逆转。赵佶荒废朝政、一心沉溺于书画艺术,而他的美学标准也变得大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中秋登海岱楼所作,也简称《中秋诗帖》。释文:“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旅游景点。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期间,最喜欢登临游览的景点就是海岱楼,他曾将海岱楼比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在本诗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银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米芾则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分施展。帖中,米芾共书诗文两次,首书后加入一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再书后又加书“信书亦一难事”,由此可见米芾对书法严谨、认真、求好的态度。

明代沈周:“有竹庄”里月下对饮

《祭月图》:以写实风格出奇制胜

明代书画家沈周的煌煌巨制名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画面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描绘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的情景,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意境清幽高旷。而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堪称诗、书、画三绝。

沈周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家之一,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近世并称为“吴门四家”。沈周父祖辈皆隐居不仕,均工诗文、能书画。沈周的父亲沈恒和他的兄长“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吟诗作画”,画卷标名中的“有竹庄”,即为沈氏世代隐居之寓所。根据历代著录,沈周曾多次创作表现其与友人在有竹庄中秋赏月的画作,如波士顿美术馆藏《十四月夜图》卷等。

清代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之“琼台赏月”,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中秋赏月的习俗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隋唐之后,人们对月亮的认识褪去神秘色彩,带有欢娱性质的中秋赏月、“玩月”风尚盛行,相传《霓裳羽衣曲》的诞生便与唐明皇赏月有关。明清之后,中秋赏月风俗更加兴盛,很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点塔灯、走月亮等特殊风俗,明代中秋节还变成了妇女归宁节、团圆节。陈枚的这幅画作与其他11幅画作是对清代妃嫔一年宫廷生活的整体呈现。在这幅《八月中秋赏月图》中,除了表现后宫女性的生活状态之外,亦能看到她们在富贵闲逸宫苑生活下的精神世界。

清代画家金农的《月华图》是画家晚年赠友人之作,全画中只有一轮满月,里面是凹凸起伏的阴影,外缘放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光芒。画面赋色简逸纯净,传统作品中月亮往往被赋予神话色彩,内有嫦娥、玉兔、桂树等形象,在文人画中,则更多的是作为补景出现。《月华图》的构思别出心裁,以写实手法直接表现月亮的光华,以奇致胜。此图画法上几乎看不到传统的笔墨之法,阴影的表现充分发挥了水墨在宣纸上产生的效果,与暖色调的淡色光芒形成对比,衬托出月光的皎洁明亮。

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因此也就成为中秋民间艺术最流行的题材,嫦娥飘然优美体态,是千百年来艺术家不断塑造的对象。张大千曾在1933年创作水墨纸本《嫦娥奔月》,又在1935年创作《嫦娥》。其中,作品《嫦娥》由著名花鸟画家于非闇题签,画中,月桂树下的嫦娥怀抱玉兔,神态安然,没有翻版古人样式,给人以亲近之感,属于张大千早期仕女人物之典型特色。此外,近代丰子恺《中秋》《团圆之夜》《团圆》等作品,也描述了中秋团圆、共沐月光、把酒言欢的景象。综上所述,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中秋节都带给了我们太多幸福团圆的味道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新闻推荐

警方提醒: 学生家长谨防 假“班主任”骗钱

警方提醒:学生家长谨防假“班主任”骗钱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6日电(记者贾立君)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某中学49名学生...

相关推荐:
两日痛失两院士2020-09-27 09:02
猜你喜欢:
评论:(赏析历史上有关中秋的书与画 □李梅)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