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五箴〉选录》张海
2020年秋,“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张海八十初度新作展”的大型展览令书坛振奋。八旬之龄的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先生暮年变法、佳作频出,特别是其小字行草书系列作品,堪称一道品质雅洁、绰约多姿的“高原式”风景。
张海与小字行草书的渊源始自1974年。那时全国书法创作的春风悄然复苏,时任河南某群众艺术馆的书法干部张海被选派至北京荣宝斋学习装裱,有幸亲眼目睹怀素《自叙帖》等名品真迹,矢志书法的决心更加坚定。由于工作节奏紧凑,加之荣宝斋规定严格,装裱用纸与绢不可乱动,张海只得挤用零碎时间在边边角角废料上废寝忘食“因地制宜”地苦练小字行草。与其享誉全国书坛、大气洒脱的“草隶”风格书法相比,张海对小字行草的痴迷,被不少人称为“不务正业”。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在外讲学或参加会议间隙,神思游离于小字行草之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小草不小,能在咫尺间起万里势,精微处见大精神。“凡作小字行草,无不指挥如意,心手双畅。自谓尚不失清雅俊逸,虽非天人,亦非婢子,其小家碧玉乎?”其自信之情溢于言表。
在纪念河南省书协成立10周年而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河南书法周”展览上,张海特意写了两幅小字行草作品,检验自己的实践成果,可并未产生预料的反响;开幕式后,专程从天津赶赴观展的书学名家王学仲先生对这两幅小字行草多有褒扬,才使他坚信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有意义的。让张海坚定创新实践的,还有一位名叫卢德骥的装裱师。卢德骥长期浸淫在名家精品堆里“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卢德骥,久久地陶醉在张海的一件小字行草作品里,兴奋道:“很少有人将小字行草作为独立的书法进行创作,你的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首先值得肯定!但是,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由于小字行草字体较小,容易因观者视觉疲劳而影响艺术效果的发挥,这就要求作品本身精到的同时,还须在章法布局上独具匠心,做到满而不臃、气息通灵。”
张海若有所悟,反复实践,大有提升。适逢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览启动。依照惯例,评委作品享有直接参展的特权,但不能评奖。时任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创作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的张海因公外访,不再参与本届评审工作,只能以普通作者身份投稿。为此,不少书友建议他报送为全国书界熟悉且广泛认可的“草隶”作品参评,而张海却考虑:投隶书应能入选,但不易获奖;而小字行草既不似手札那样随意,又不像小楷那样难以抒情,年长者多眼疾写不了,年轻人一时难以有此功夫,如果从这条险路上杀出,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斩获。经过一段时间必要的创作准备之后,他在一张珍爱的台湾产浅蓝色四尺对开横披宣上一气呵成小字行草《中国近代诗词九首》,诗情书意相得益彰,笔墨意趣弥漫纸上,自觉满意,遂交付省书协办公室按程序报送,自己则匆匆踏上出访之旅。
经由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及各省、市、自治区书协代表参加的严密的初选、复选、终评环节,48件荣获全国奖的精品佳作从参评的近万件作品中层层脱颖,却唯独不见与张海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草隶”的身影。“怎么没有见到张海先生的作品?”一位评委关切地询问河南省书协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也一头雾水慌了神:“我们已经按时报送了呀!”
那么,终究是在哪个环节出了岔子呢?
惊心动魄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当工作人员将获奖作品上遮住作者名字的纸条一一揭去时,有人情不自禁地惊呼:“张海先生的作品在这里!”
一位德高望重的评委如是评价张海这幅高票荣获全国奖的四尺对开横批小字行草作品:“整体风格极为清峻,与他在隶书上的狂肆大气有极大区别;字的结构颇具个性,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家;用笔虽提按变化不大,但起伏转折交待得甚为清晰,真可谓白璧无瑕。”
张海以鲜活的事实教育那些以跻身“国展”为目标、以评委喜好为捷径的作者们——精湛的艺术造诣、鲜明的艺术个性才是漫漫书途最有效的“通行证”;否则,即使这一站侥幸通过,那么,下一站呢?漫无目的、随波逐流是艺术创作者最大的悲哀。
“年虽耄耋,创新不止”,是张海先生的真实写照。八旬之龄,当大多数同龄人眼花了、手颤了、耳背了,静坐一会儿就周身不自在苦不堪言,而张海先生却仍能够静若处子、追梦不止,不能不说是上苍的一种厚赐,而其作为普通人背后不为人知的种种苦辣辛酸,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必先苦其心志”的磨砺与考验。
新闻推荐
警方提醒:学生家长谨防假“班主任”骗钱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6日电(记者贾立君)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某中学49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