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紧急组建重症医疗队驰援武汉(2月13日摄)。
本报讯 一张张值班表,一份份出院病历,一次次会诊报告,记录着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200多名队员在武汉抗疫的日日夜夜;他们奔走在一个个重症监护室,值守在一张张病床前,用极限付出诠释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与时间赛跑:落地投入战斗
一张去往武汉的机票,一张背着行囊的照片,带着同事们的祝福和祈愿,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乔莉在赶赴武汉的当天,度过自己43岁生日。“这是意义非凡的生日。”乔莉说。
2月12日晚,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到快速组建一支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一个重症监护病区的紧急通知。医疗队一夜成军,200多名来自重症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科室的医护人员及管理保障人员,次日赶赴武汉。
14日下午4点,通过考核的首批16名医生、24名护士进入病区,不到两小时,病区61张床位全部收满。
为患者“兜底”:与死神掰手腕
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关键。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负责的是该院唯一的重症监护病区。“这里都是整个医院最危重的病人,我们没有退路。”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齐栩说。
“在这里1分钟都停不下来。”医疗队总护士长宋瑾介绍,根据患者病情,100多名护理人员按专业特点分别组成了气道管理、深静脉置管、压疮管理等多个专科护理小组,细化对病人护理管理,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效率。
以科学施治:召必应、战必胜
3月19日,医疗队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接管的病区患者“清零”。
3月23日,医疗队首批队员进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接管两个重症病区。
4月13日,医疗队留下7名队员加入“国家队”留守武汉,攻克最后的重症堡垒。
……
敢打硬仗,底气使然。严格的团队管理制度和精密的医疗工作流程,令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做到招之即来、来之即战。
医疗队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云介绍,抵达武汉当天,他们在成立医疗、护理、感控等8个行政工作组的同时,还成立了11个临时党小组,通过党员与非党员结对的方式将人员管理起来。
在医疗救治上,医疗队制定了标准化工作流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对病人实行分区管理,从诊断、检查、治疗到出院或转院的病例、医嘱都有明确的标准,每天必须进行舱内外同步交班,保障医疗救治的连续性和标准化。
为了啃下“硬骨头”,医疗队做好各项准备。“我们成立了包括气管插管等在内的15个专项突击小分队,专科问题的处理上首先服从专科小组的意见。”齐栩介绍,医疗队还依托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随时开展专家远程会诊。
“使命感支撑着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国家有难时,我们这支队伍一定是召必应、战必胜。”刘云说。
新华社记者 邱冰清
■新华时评
永远为患者多想一步
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医者仁心,永远为患者多想一步,凭着科学、专业、全面的硬核实力,同时间赛跑、为生命守夜,一次次在疫情风暴中心,创造一个个生命奇迹。
“永远为患者多想一步”在于不打无准备之仗。在这支医疗队里,不仅有来自重症、呼吸等前线急需科室的医务人员,还前瞻性地包括了心血管、神经、肾脏、皮肤、麻醉等科室的专科医生。把功夫下在日常、把工作做在前面,保证了队伍结构全面、“排列组合”式医护“队形”灵活多变,使医护力量在原来基础上叠加、放大,最大限度发挥救治能力,提高应急救治效率。
“永远为患者多想一步”在于将救治落在细微处。医疗队所负责的病患出院或转院时病历长达100多页,内容翔实、完整、严谨。一份厚重的病历不仅是患者诊疗的重要依据、科研的第一手临床资料,更承载着医者的仁心仁术。
“永远为患者多想一步”在于想他人之未想。医疗队康复护理小组及早介入,实施康复训练,让重症、危重症患者在治疗期就能得到更好恢复。
医者的一个细节或许就会改变一个患者的人生。永远为患者多想一步,就是为了让患者把康复带回家。新华社记者 邱冰清
新闻推荐
骨质疏松并非女性“专利”,很多男性也深受骨质疏松之害。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主任陈清汉说,男性通常从40岁后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