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文山州广南县,有这么一位小伙,被亲友戏称为“蜂人”,既因为他带领大家发展养蜂产业,也因为对他毅然放弃百万元年薪工作的“疯狂行径”的形容。
今年39岁的杨仕勇,2001年毕业于文山州技工学校水电专业。毕业后,参加“三校生”(来自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的学生的统称)高考的杨仕勇本可以上大学,但由于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求学机会,一心想要外出见世面的他决定孤身闯昆明。
“我带着在校期间挣到的2000元钱,用一个塑料袋提着生活用品,就踏上了打工路。”杨仕勇嘿嘿一笑说。
来到昆明的杨仕勇起初只能在一家物业公司从水电工干起,每月工资800元,但杨仕勇并未忘记自己的理想,下班就加紧学习,通过成人高考取得了大专文凭,圆了大学梦。从水电工岗位调到物业管理岗的杨仕勇又再次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但这些困难并没有拦住他。杨仕勇一面积极向公司领导和技术高手虚心学习管理技能和专业技术,一面努力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参加技能证书考试,先后获得了电工证、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资格证、物业管理企业经理人资格证等。工作的认真努力和对自我的高要求,让杨仕勇得到领导认可,一年之内5次升职加薪,之后进入集团公司成为董事长助理,年薪百万元。
2015年,回家探亲的杨仕勇发现亲友们虽然搬到了县城,但还是要靠做苦力维持生活,而此时,父母也提出在县城定居的想法。于是一个在别人看来无疑是疯狂之举的念头在杨仕勇的脑中诞生:辞去百万元年薪的工作,来到县城创业。
创业之初,为了选择适合带动山区农户的产业项目,杨仕勇详细调查了解各乡镇自然资源条件,最终确定了野蜂养殖产业这一项目。
“养蜂不占耕地、不用粮食、不出劳力,特别适合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劳动力薄弱人群,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持续发展后劲足的生态产业。”杨仕勇说。几年发展下来,杨仕勇确实用行动证实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在他的帮助下,广南县不少乡镇的档卡户正逐步走上脱贫致富路。
创业之初,杨仕勇主要的发展目标为胡蜂养殖,但他很快发现,养胡蜂对养殖技术要求高,由于群众缺少技术,在养殖过程中还采取传统的本地养殖方法,导致蜜蜂存活少,损失不小。为解决“没有产业、没有技术”这一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杨仕勇决定建设中蜂科技养殖示范基地,让附近的居民都能掌握现代科技养殖技术。
“冬天到了,山上花粉少,我每天来看管一下,做做蜂箱保暖、喂食等工作,没想到几个月后就能分红了。” 广南董堡乡董弄村委会岜亮村村民吴成仙说,“现在这日子跟蜜一样甜呀。”
杨仕勇还牵头成立谦益胡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档卡户占95%以上,从2016年成立至今,在广南县已有19个基地。2018年8月,中蜂科技养殖项目荣获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云南省选拔赛“创翼云南”创业大赛“创翼之星”;同年11月,合作社被广南县科协授予“科普示范基地”,广南县人社局、财政局、扶贫开发局授予“扶贫车间”;2019年6月,杨仕勇入选为2019年度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先进典型。
“杨总带领我们养蜂确实不错,开始我才养60群,仅5个月就挣了1万多元钱,真是一条致富的好出路!”2016年,得到杨仕勇免费发放蜂群扶持的董堡乡董弄村养殖户陆保忠谈起胡蜂养殖时连声称赞。如今,已经掌握养殖技术的陆保忠夫妇有了双份收入,除了稳定的工资,还有每年的入股分红。
新闻推荐
“就算扑上来再多、再凶猛的敌人,拼尽全力我也要打退他们,绝不能让他们轻易占领高地。”95岁的杨树柏,回忆起69年前的那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