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画的这只大公鸡,翅膀原型是大白菜,鸡爪是墨绿色的豆荚,羽毛是红、黄、绿色的尖椒……”46岁的刘艳挥动手中的画笔,兴奋地介绍着她的新作。
在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有一群像刘艳这样的村民,怀揣着对民间绘画艺术的热爱,用画笔描述着黑土地上的绚丽生活。目前,农民画已是当地的特色产业,成为吉林省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田野里的艺术家
2006年,农民画在东丰县蓬勃发展起来。从小对画画颇有兴趣的刘艳,和同乡报名参加了当地开办的培训学校,免费学习农民画。构思、勾线、填色……与其他画种相比,农民画简单易上手。没过多久,她就掌握了绘画技巧,至今已创作百余幅作品。
她在广阔的田野里找到了艺术园地,将对小康生活的理解浓缩进1平方米的农民画中。《猪肥财旺》《同一个梦想》《山妞浪起来》……她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画作在全国各类农民画比赛中,频频获奖。
现在,刘艳依旧做着农活。农闲时,她便放下锄头,拿起画笔。“每个月能有3000元的固定收入”。
目前,东丰县有6万人从事农民画创作。66岁的红榔头村村民王富宝家里有10多亩地,收成好的时候,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后来,他学会了农民画,“2~3天就能画一幅,还能额外增收3万元。”
小画作带来大产业
刘艳和王富宝在东丰县刘丹农民画培训学校里,学画作画。
今年52岁的刘丹是这所培训学校的校长。早年从事玻璃彩雕工作的他,敏锐地发现了民间绘画的大市场。“让老乡们加入农民画创作,一起致富奔小康。”200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创办了刘丹农民画培训学校。作为集创作、培训、营销于一体的民间农民画经营实体,该学校至今已免费培养农民画画家超7000人。
刘丹还让平面的农民画,登上了立体的景德镇高白瓷,填补了国内空白。“我们研发了一系列陶瓷农民画茶具、酒具、工艺品,其中价格最低的3000元,最高可达几万元,产品30%出口,深受美国、加拿大等市场的欢迎。”目前,他创办的陶瓷农民画产业基地年销售收入可达800万元,安置就业70人以上。
现在,依托农民画,东丰县涌现出大批文创企业。该县的皇家鹿苑创业园文创中心里,就有10余家企业从事农民画设计、包装、展销,去年共销售农民画2000余幅。
物质精神双丰收
农民画让乡亲们尝到了甜头,收获了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一些创作能力强的村民,靠出售农民画盖起了小楼,开上了汽车。如今,东丰农民画这张关东沃土上的闪耀“名片”,正带动成千上万的村民致富奔小康。
村民说,不劳作的时候,打牌的少了,拿起画笔的多了;出去打工的少了,在家作画的多了。儿童不再“留守”,老人不再“空巢”,家庭也更和谐了。
从小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刘艳,也有了更多机会走出乡村,走进外面的世界。随着眼界的开阔,她获得了继续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走在东丰县今胜村的五条主街上,总长度1358米、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188块画墙依次排开,人在画中,画在村中。
姜海杰是东丰农民画馆选派到今胜村的第一书记,他介绍说:“每一面画墙上,都是一个今胜村发生的真实故事。我们还请诗词专家为每幅画作了打油诗,让村民都能看得懂,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精神生活。”
新闻推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河洛郎”的千年乡愁 新华社记者 王丁 桂娟 双瑞
来到洛阳城,记者听到一个“河洛郎”——台湾摄影师梁玄的寻根故事。寻根的人很多,像梁玄这样着迷的极少。他放弃了台湾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