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赵琬微
从20世纪70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90年代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如日中天”,再到21世纪初法律、计算机、金融等专业成为“爆款”……高考考生选择专业像一面镜子,不仅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也折射出人们求学择业等观念取向的变化。
近年来,众多优秀学生踊跃报考基础学科,不从专业“热”“冷”角度考量,而是更多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和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北师大考试与评价中心2019年发布调查报告显示,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汉语言文学、心理学、法医学等传统上被认为“冷门”的学科成为“00后”考生最喜爱的专业。
北京考生孙嘉悦说,从高一就想好了报考体育新闻的专业方向,认为能把兴趣变成职业是幸福的选择。考生韩广琪报考了北大医学部护理学专业,她希望能把高考专业选择融入到社会需求中,“今年十分特殊,疫情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重要性,白衣战士们的责任和无畏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对外经贸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徐松说,“从今年报考咨询中可以感觉到,学生对时事新闻非常关注,在选择自身兴趣所在的同时会考虑到国家发展所需,也看得比较长远。”
曾经的“盲目跟风”,让不少高校专业千篇一律,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毕业生也出现“滞销”。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多元人才成长通道的搭建,给予了新一代年轻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充分的选择机会。完全学分制、大类专业招生、转专业……不少高校探索打破专业壁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日益包容多元的社会氛围和成长环境下,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都无法“捆绑”学生的未来。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陈俊侠杜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中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