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每到夏末秋初的时候,我们总能听到蝉的“叫声”。和我们所熟悉的鸟鸣不同,蝉的发音器在腹部,而且只有雄蝉可以“鸣叫”。
对我们来说,蝉不过是“歌声”嘹亮的寻常昆虫;但对古代文人来说,蝉却是写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因为以蝉写景而名传千古的诗歌。
入若耶溪
(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若耶溪”,今天叫平水江,在浙江绍兴。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王籍在若耶溪中溯流而上时看到的风光。
诗中写道:我乘着一条小船驶向若耶溪上游,溪水缓缓流动,小船畅行无阻。
清澈广阔的溪水倒映着天空的色彩,水天一色,幽远无尽。绚烂的云霞蒸腾不息,从远处的峰峦上不断升起。
阳光追逐着倒流的溪水,洒下一片光辉。蝉的聒噪“叫声”,显得山林更加寂静;鸟的动听啼鸣,显得山林更加清幽。
这么美好的地方让我动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厌倦游宦生涯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以声写静,通过“蝉噪”“鸟鸣”写出了若耶溪两岸山林的幽静,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朝诗人王籍。他长期官职较低,仕途失意,便纵情山水。
他在会稽,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担任谘议参军时,常常游览这里的天柱山、若耶溪等地方,好几个月都不返回。这首诗便是他在这一时期写的。
在古代,若耶溪因为风景优美,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流连忘返的地方;同时也因为风向独特,留下了一些神话传说。
若耶溪由北向南流,传说这里早上吹南风,晚上吹北风,而这种风向的形成与神仙有关。
在射的山南方有座白鹤山,常有仙人在这里射箭,而仙鹤会帮助仙人把射出去的箭取回来。
有一次,东汉太尉郑弘来砍柴,捡到一支箭,不一会儿就有人前来寻箭。
郑弘把箭还给他,那人就问郑弘想要什么,郑弘认出了箭的主人是神人,就说:“我常常担心若耶溪用船载柴会行驶困难,我希望早上吹南风,晚上吹北风。”后来,果然如此。从此,人们称若耶溪的风为“郑公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王籍在以蝉写景,但还有人借蝉言志,比如唐朝文学家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以树的汁液为生,但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因而把蝉作为高洁的象征。对蝉的主观认知,引发了古人诗意的想象,从而使咏蝉佳句层出不穷,这大概就是诗歌独有的魅力吧。
蝉,虽然可以飞翔,但是飞得并不是很高很远。《庄子·逍遥游》这样描写蝉的飞翔能力,“……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意思是,蝉可以迅速起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甚至有时候还没碰到可以停留的树就飞不动了,直接掉到地上了。后来,人们用“榆枋之见”来形容见识浅薄。
下面,我们就在明朝皇帝朱厚照的《哈叭惊蝉图》中,欣赏一下蝉展翅而飞的场景。
▲《哈叭惊蝉图》明 朱厚照
绢本设色 57.4cm×1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哈叭,是一种供玩赏的小型伴侣犬,因为憨态可掬的外表和热情活泼的性格而备受人们喜爱。
在这幅画中,一条小狗正扭头回看在柳树下飞翔的蝉。我们可以想象下,这幅画描绘的完整故事是怎样的。
炎炎夏日,柳阴清凉,一只夏蝉正在柳树上休息。清风拂过,柳枝摇曳;柳树下,青草茂盛,鲜花盛开。
正在这悠闲时刻,一条黑色的小哈叭狗走过来,惊扰了正在休息的夏蝉。夏蝉张开翅膀,仓皇起飞,翅膀鼓动的声音吸引了小狗。
已经路过的小狗扭过头来,寻声望去,只见一只夏蝉正张开翅膀,在柳枝下飞舞,转瞬间,便消失在一片茂密柳叶中。
作者选取的,便是夏蝉惊走、哈叭回头的这一瞬间。这个瞬间,既交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又赋予了画面动态的美感。
这幅画构图简洁,设色清淡,蝉和狗的形象都是栩栩如生。尤其是这条哈叭狗,神态尤为逼真。
好奇而有神的眼睛、松软而绵密的皮毛和娇小而短胖的体态,都表现出了哈叭狗的娇憨可爱。
蝉虽然飞行笨拙,但同样值得敬佩。一只蝉,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地下生活、多次的艰难蜕皮,才得以拥有翅膀,枝头高歌。人也一样,只有经过困难的重重磨砺,才得以不断成长,而这便是生命的蜕变。
原标题:《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拉卜楞寺苍茫巍峨的太子山脉从遥远的西北滚滚而来,其中的一条支脉在大夏河畔的不远处刹住了自己一往无前的脚步。然后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