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历经两年研究创作的新书《国宝100》在线上首发。书中以马未都精挑细选的100件中华文明瑰宝为主线,以100件国宝,100个故事,讲述中国历史的魅力。其中不仅讲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还讲述了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们之间打听到的各种趣闻,着实丰富了这本书的内容。
首发当天,马未都在线上接受了媒体采访。马未都说,自己讲述国宝,并不是作为文献资料而写作,而是将自己与国宝的故事写了进去,这是与别人讲国宝的不同之处。
记者:您是在什么机缘之下,决定要出《国宝100》这套书的?
马未都:《观复嘟嘟》做了四年,240期,做得有点儿累,就停下来休息一年。休息的时候又有点儿不太甘心,想一想正好儿现在国宝热嘛,大家都想了解国宝背后的故事,就做了100集国宝故事,起名儿就是《国宝100》,本来还想再做100个,但实在是精力有限。
记者:书中提到的100件文物,遴选标准是怎样的?
马未都:考虑到中国文物的丰富性,青铜、陶瓷、玉器、书画、竹木牙角器等都有所选择,标准就是要代表这一领域比较尖端的作品,都是博物馆馆藏文物,没有选择任何私人手中收藏的。
记者:您讲国宝跟别人讲国宝,有什么不同?
马未都:我讲的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团队一起努力重新整理的,我也从书本上看到了很多国宝故事。我在文物领域待了一辈子,表达相对来说更加个性化。
记者:您认为,普通读者为什么要了解国宝的故事?
马未都:了解国宝故事首先要知道国宝生存的一个前提,其次要知道国宝生存在那个时代的艺术成就,再就是如果把100件国宝的故事都看完,会对中国古代艺术有一个大致了解,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讲是最重要的修养。
记者:《国宝100》的创作应该是个很大的工程,遇到过哪些困难?
马未都:《国宝100》选题到推出共用了两年时间,整个博物馆的团队都在努力。原来我是参照大英博物馆来做的,大英博物馆有一个代表人类文明进程的100件文物,他们是400名专家用了4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个工程。显然跟他们比起来,我们人力、物力都要弱很多,所以过程非常辛苦。不过再辛苦也做完了,节目录了100集,既有音频又有视频,现在书也推出了。
记者:这100件国宝中哪件文物让您印象深刻?
马未都:基本上件件文物都让我印象深刻,每件文物尽管千差万别,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和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一样的。
记者:在这100件宝贝中,您觉得经历最传奇的是哪件宝贝?
马未都:比如吕后印,放牛娃一脚就踢出来了,你想传奇不传奇?中国汉代最重要的玉印,现在迄今为止发现的等级最高的一个白玉印,那么漂亮的东西小孩儿一脚就给踢出来。还有瓷母瓶,原来我在《百家讲坛》讲的就一件,还有一件去找吧,结果那一件就出来了,你说传奇不传奇?每件东西都有它的传奇,传奇色彩不一样,一见钟情是传奇,一辈子相识到最后相爱也是传奇。
记者:《国宝100》出版后有没有后续的出版计划?
马未都:在疫情期间关注我微博的读者都知道,我在写唐诗宋词解析的书,如果顺利的话明年应该能推出,计划推出5本,唐代3本,宋代两本。那是我们的另一份国宝,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唐诗宋词。
记者:有没有很遗憾没有收录在书中的文物国宝?
马未都:没有收录在书中的国宝有的是,永远会有遗憾。没有收入其中的,有的是不具备故事性,我讲的是国宝故事,如果没有故事,就没法儿去讲,不是讲国宝知识,如果将来做国宝知识100讲的话,那再专门讲知识,而忽略故事。
记者:观复博物馆在北京和上海都有馆址。2018年,开了13年的厦门观复博物馆关了,您会考虑在其他地方再开一家观复博物馆吗?
马未都:我原来有计划在全国各地开10座博物馆,实际上实施前后有7座博物馆,有些已经准备好了想开放,最后没有开放。我们是让博物馆自我运营良性生存,而不是靠财政拨款,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首先考虑生存问题。
记者:疫情对博物馆影响很大,观复博物馆这次遭受了怎样的冲击?
马未都:这次疫情对博物馆冲击显然是很大,尤其对民办博物馆,不是客流萎缩,而是迅速就断流了,对博物馆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次疫情我们关门长达150天,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强有力的信号,对于这种灾难性的冲击,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不仅仅是对博物馆,对很多行业都是严峻的考验。
记者:这些年您在文化传播上,经历了几种不一样的传播方式?
马未都:我觉得抖音直播就比较亲切,而且及时,现在这种带有自媒体特色的宣传方式,适应科技的发展。我们实际上处在智能信息革命的一个时代,抖音一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其实它就是个工具,用什么方式来传播你的文化,每个时代都不同,相同的是文化。宗禾
新闻推荐
记者|界面健康编辑|9月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设置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的通知。其中明确为深入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