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四艺”,琴、棋、书、画一直流传至今,但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如扬州,不仅留下了带有地方印记的琴曲、棋谱,如《广陵散》《桃花泉弈谱》,同时诞生过广陵琴派、扬州八怪画派等地方性艺术流派。古琴演奏《广陵散》,演奏者龚一先生。 音频来源喜马拉雅FM
《桃花泉弈谱》书影。? 本文作者供图
谈及中国古代的琴、棋、书、画,其中琴指的是七弦琴,近代以来,为区分它与钢琴等西洋乐器的不同,人们通常将其称为古琴。扬州古琴史源远流长,从汉魏绝响的《广陵散》,到盛唐岐王宅里的扬州琴声,从始创于清朝初期的广陵琴派,到民国初年创立的广陵琴社,古琴在扬州曾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遗憾的是,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扬州城内几乎难寻一张完整可弹的古琴,而能演奏者更是屈指可数。但有意思的是,20世纪80年代扬州开始继承光大广陵琴派时,意外地发展出了古筝。从1980年扬州成立古琴古筝研究小组,到1982年创办全国第一个青少年古琴古筝培训班,再到1984年广陵琴社复社,下设古琴、古筝等组,广陵散虽未断绝,古筝却在扬州悄然走上了产学研的道路。那时,在扬州经常能看到少儿古筝合奏,多则上百人,少则数十人。就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扬州还创下了2008人同时演奏古筝的吉尼斯纪录。后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先后在扬州设立古筝考级点,每年有千人以上能取得八级证书。2000年,扬州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古筝艺术之乡”。
曹华先生在史公祠抚琴。? 本文作者供图
如今,扬州古琴随着一股复兴之风也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我的一位好友中年开始学琴,因此我有幸认识了他的老师曹华先生。曹华是地道的扬州人,家传昆曲,自幼爱吹笛,得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胡兰女士亲炙。在扬州古琴界,他是位低调人物,很少露面于媒体。梅花岭畔的史公祠在民国时期曾是广陵琴社主要的活动场所。2009年春天,江泽民到访史公祠,曹华表演了古琴、笛和箫,现场气氛颇像一次雅集,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而他不仅奏得一手好琴,在斫琴工艺上也颇有造诣,制作的仿断纹古琴几乎可以乱真。史公祠内广陵琴社旧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徐常遇等人开创广陵琴派时,灿若繁星的围棋国手们开始向扬州聚集。中国古代围棋在清一代最盛,从黄龙士到周小松,整个清朝的围棋史怎么也绕不开扬州。施襄夏与范西屏是“座子棋”的巅峰人物,二人都是海宁人,年龄相仿,都曾旅居扬州,先后在这里写下了经典著作《弈理指归》和《桃花泉弈谱》,分别得到了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与两淮巡盐御史高恒出资刊行。桃花泉是扬州盐院内一口古井,《桃花泉弈谱》以此命名,曾在扬州做过两淮巡盐御史的曹寅就写过一首题为《桃花泉(并序)》的诗。随着20世纪末新华中学(扬州盐院旧址)搬迁,这口古井湮没在新建的住宅楼和商务楼的地基之下。瘦西湖上的五亭桥是高恒兴建,我儿时曾想,高御史是不是依照围棋四个座子的星位与天元,而设计了五亭桥的布局呢?
相比围棋,象棋在扬州民间的参与度更高。民国以后,扬州掀起了一股追捧象棋的热潮,城内遍布棋室和棋摊,以教场一带最为热闹。
东关街疏理道有座“张宅”,主人张毓英专门辟出棋室,为民间的棋赛提供场地,并且他还承担了外埠棋手在扬州的吃住,因此人送美号“棋孟尝”。1924年,张毓英将精彩对局编印成《象棋萃鲭》,遍赠海内同好。这是中国象棋最早的实战棋谱选辑,而在此之前流传的棋谱多是残局或排局。
民国时期,中国象棋界先后有“维扬三杰”王浩然、周焕文、张锦荣和“扬州三剑客”周德裕、窦国柱、朱剑秋驰骋大江南北。其中,周德裕曾一度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国内的最高水平,有过“七省棋王”之誉。太平洋战争前,周德裕旅居香港,为中国华南地区及东南亚的棋艺传播做出了贡献。以至于后来梁羽生在香港《大公报》的《三剑楼随笔》专栏撰写了《纵谈南北棋坛》一文称,扬州是当时中国象棋水准最高的城市。
1957年的春天,老棋王谢侠逊率江浙高手从上海到扬州来切磋棋艺,张毓英在富春茶社致欢迎辞时称,这是“五虎下扬州”。“五虎”中窦国柱与朱剑秋虽当时已移居上海,却是曾经的“扬州三剑客”中仅存的二人,于是代表家乡出战。那场棋赛备受关注,南京、镇江、泰州、南通等地都组织了观摩团。
窦国柱师从老三杰之一的周焕文,称周德裕为大师兄,是一代棋王胡荣华的启蒙老师。窦国柱20岁时承父业打理左卫街的九如斋,店铺旧址位于如今广陵路的市副食品商店。后因沉湎棋事,将茶食店转让,过上了“仗艺走天涯”的生活,直至1956年,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扬州三剑客”中,朱剑秋年龄最小、出道较晚、享寿最长的棋手。77岁时,他曾荣获“象棋大师”的称号。窦、朱二老都是“双枪将”,棋坛把围棋、象棋棋技俱佳者称为“双枪将”。朱剑秋回扬时与扬州最高水平的姚伟鼎下围棋,互有胜负,而窦国柱围棋水平则在朱之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扬州城亲友、邻居、同事、同学闲下来聚在一起都喜欢杀上几盘象棋。我在街头还常能见到江湖艺人摆的残局,也曾到体育馆现场观摩过大师云集的“棋星赛”。虽然,那个时候扬州本地已没有了名震全国的棋坛高手,但民间棋风仍盛,后来这股热潮衰退应该起于八十年代中后期。
与民众热衷象棋的情况迥然不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州城内下围棋的人数不会超过百人。
1984年秋,第四届围棋“国手战”在扬州的个园举行,游客与棋迷可以买票进园,隔窗观战。正是那次比赛,8岁的常昊在扬州西园宾馆第一次遇到了恩师——人称“聂旋风”的聂卫平。不久后,中日围棋擂台赛拉开战幕,由于聂卫平在前三届的神勇表现,谈围棋、看围棋、学围棋、下围棋之风瞬间席卷了华夏大地,也风靡了古城扬州,围棋在扬州从此不再是小众运动。
多年前去世的姚伟鼎先生曾称霸扬州棋坛近30年,因长期在政府任职,大家都习惯地称他为“姚主任”,他是扬州第一位围棋业余六段棋手。我上中学时,有幸在小秦淮河畔的棋室里同他下过让子棋。姚主任的女婿邵震中先生是江苏省内第一位九段,现任江苏棋院院长。20世纪7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少年时代的邵震中遇到了下放的姚主任,于是姚主任成了他的恩师,也成了他的伯乐,最后还成了他的岳父。
傅兆裕老师晚年在家以棋自娱。? 本文作者供图
我自幼沉迷象棋,小学四年级时,教我数学的傅兆裕老师想教我下围棋,被我拒绝了。多年以后,我爱上了围棋,一位棋友告诉我,傅老师当年也曾是扬州棋坛的风云人物。于是,我兴冲冲地跑到广陵路的傅老师家求教,下了盘让子棋后,老师说“学迟了”。就这样,象棋和围棋我都没学好。傅老师还会弹手风琴,教过我们音乐。他退休后,好多年每到腊月,便在家门口摆个桌子写福字和春联,无偿赠与路人。琴、棋、书、画如今早已从旧式文士阶层走向了普罗大众。现在的扬州城里遍布各种琴社、棋室,但多为培训机构,少有雅集之地,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知音”与“手谈”了。然而,我以为扬州的文脉之所以能绵延不绝,不单是有看得见的技艺繁荣,更得益于那看不见的文化积淀。在这座小城里,像傅老师、曹先生这样“隐于市”的人还有很多,正是他们默默赓续着这座古城的风雅之脉。
(本文作者王峰系扬州本地民俗和文史爱好者)
“走读城市”专栏关注私人记忆里的城市旧貌和当下鲜活的城市新颜。每期专题将围绕一座城或某一个城市切面展开讲述。(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8月27日,县直机关党建协作区工作推进会召开。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阮波出席会议。县直机关7个党建协作区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