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青海省近日开出了科研失信行为首张罚单。据介绍,青海省科技计划中的一项基础研究项目,经科技厅多次督促,却未按规定时间提交验收资料,未完成项目合同规定的内容和指标,且已开展的研究工作与任务书中所列研究内容发生偏离,已完成的论文与项目无关联性。据此认定项目负责人发生一般科研失信行为,按相关管理办法,决定对失信责任主体进行处罚。
观察: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对人才的引进、重奖,对人才价值的尊重。的确,科技研发是重要的智力劳动,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科研人员收入理应体现其价值,这也将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操作层面,去年7月份科创板开市以来,一大批参与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通过公司上市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各地政府也在尽其所能延揽人才,甚至并不富裕的地区也在省吃俭用,希冀靠人才改变发展的路径和节奏。比如江西省发布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对产业引领性高端研发机构最高奖励1000万元,应用型高端研发机构最高奖励500万元。
市场激励、政府资助,这些都在切实激发着有梦想有能力的科研群体,让他们努力用科研成果点亮璀璨的夜空。那么,对于已然在体制内依旧不用伸手就会被项目的“金蛋”砸中,或者已然抱走了“金蛋”,却不想去拼搏付出,而是只想着应付差事避重就轻,出个报告糊弄了事,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人员呢?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让科研项目与诚信体系相交联,进而让不思进取、投机取巧者颜面扫地——这一掌,出手可谓正当其时。
案例:一个有关5名本科生4个月造出芯片,取得“最硬核毕业证书”的新闻,近来持续刷屏。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一生一芯”计划中,王华强等5人主导完成了一款芯片设计并实现流片。他们说尽管显得“简陋”,也是起步阶段,但这足以激发对科学的想象。
观察:和芯片有关的新闻总能牵动国人的心。但当主角成为几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时,有人就认为有些天方夜谭的意味了。
事实上,与其说是社会关注这些年轻人,不如说是对当下中国科技发展的关注,甚至有些焦虑。国科大“一生一芯”计划负责人包云岗教授,在对近10年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顶级会议论文分析发现,只有4%第一作者来自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意味着中国的处理器芯片设计界缺人”。学者饶毅认为,我国最大的掣肘在于科学发展历史十分短暂,加上“实用主义”文化的普遍盛行。他说,“如果我们的科研产出不能超越西方、不能超美,难以想象能单纯通过商业模式的变更或分配方式的技巧走到前列。”
近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也似乎在佐证这一点。公报显示虽然我国科技经费投入规模稳步增加,但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相比尚显不足,基础研究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R&D产出多而欠优的现象亟需改善。专家分析,我国企业作为研发经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其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占比非常低,2019年其基础研究经费占企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仅0.3%,远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中研发经费所占比重大大低于中央财政。
高校大学生们已经在造芯。那么,企业和地方政府如何展现更大作为呢?
新闻推荐
王晓阳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对所有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和铭记的日子。75年前的这一天,是近代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