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来上海专业实训,我所在的企业离有名的白玉兰广场只有一路之隔,晚上经常到广场转一转。走在整洁优美的广场,欣赏着黄浦江两岸的美丽风光,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偌大的广场只有零星几个垃圾箱,再看看周边的道路也是很远才有一个垃圾箱,路上也很难见到环卫工人的身影。经过一番打探得知,这是上海开展垃圾分类“撤桶并点”的创新之举。
按常理,垃圾分类后应该需要更多垃圾箱才对,上海为何却反其道而行之呢?“撤桶”之后市民能习惯吗?环境卫生能保持吗?对此,上海人民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响亮的答案:“撤桶并点”的“反弹琵琶”之举不仅可行,而且收效明显。南京路步行街原来有129组垃圾桶,“撤桶”之初保留了66组,后来又减少到46组,地面垃圾并没有增多;精文城市家园小区23幢居民楼配置了一组垃圾桶,“撤桶并点”后只设置了5个固定投放点,居民并没有感觉太多“不方便”……小小的“撤桶并点”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多,身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也曾面临“垃圾围城”的困扰。越来越多的垃圾桶,看上去满足了大家随手扔垃圾的需求,实则“纵容”了这种陋习,更给城市增加了许多隐性“污染点”。上海参考国际先进经验,开始探索“撤桶并点”。
一项新政策的出台,既要有敢为人先的力度,更要有体恤民生的温度。上海的“撤桶并点”并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科学管理。“撤桶并点”表面看似简单的“减法”,背后却包含着上海人付出的更多“加法”。比如,垃圾桶的密度是在大量的走访调研后确定的,市民有需求的区域就多设置,垃圾量小的区域则少放置甚至全部撤走。再比如,小区内的垃圾桶一般都设置在进出小区的必经之路上,居民下楼买菜、接送孩子、开车出门都会经过,扔垃圾成了顺路的事。通过“撤桶并点”,环卫压力减轻了,市民素质提高了,城市形象也实现了大幅提升。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青岛作为山东的“龙头”,既要发扬山东人务实勤劳的苦干作风,又要学会上海人创新求变的巧干精神,只有这样,我们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征程才会更坚定,步伐才会更有力。
新闻推荐
这张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发布的图片,显示的是出土于埃塞俄比亚阿法尔州的带着5颗完整牙齿的人类不完整下颌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