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那些年的供销社

来源:兰州晚报 2020-09-01 03:59   https://www.yybnet.net/

临泾公社供销社是个文化历史符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商品统购,所以临泾公社只设这一家供销社,位置当然是街道的正中央黄金地段,它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地标建筑,也是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

供销社有一个宽敞的院子,坐南面北,前院里两溜东西瓦屋共有二十间,是宿舍,后院是一千平米左右的大仓库,临街是左右各八间坐南朝北青砖灰瓦的门市,正前面墙体上方雕刻着毛主席头像,下边有“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浮雕大字。两旁的门市部墙上分别竖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每天早晨供销社营业部门一开,就会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光顾。

供销社规模较大,商品种类也多,分设了几个门市部,货架排列得整整齐齐,商品价格和标语都格外醒目。在那个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我们想要的东西,供销社里几乎都“有”。

记得有个杂货门市部,那个场面是相当的大,有文具、图书、日用品、日历年画、乒乓球、锅碗瓢盆等。更有农货门市,卖铁叉、扫帚、笤帚、农药、化肥、锄锨镢,犁铧,条篓、筐、塑料布等。也有一个专门收购废品的售购站,在后院里,什么废铜烂铁,头发辫子了,什么狗皮草绳、碎玻璃、破旧书本了,草药槐米蝎子蝉蜕了,收了都付现钱。

印象中,供销社每天都是人进人出,熙熙攘攘。但每个月底都要关门“盘点”,供销社什么时候“盘点”,街道的人一清二楚。每到这一天,街道上的人就互相闲话说:“供销社今天盘点呢!”“是啊!是啊!盘点……”如果恰巧这一天有人跑到供销社去买东西,街道上的人知道了就会撇撇嘴,不屑地说道:“供销社今天盘点你都不知道?”那语气就好像你这人还赶不上她家三岁小娃儿。

吃公家饭的售货员让人羡慕。男人长的顺溜,细皮嫩肉,油头粉面,也有长得贫穷困难的半老头子,但有奇门遁甲招数。而女的有结了婚的半老徐娘,也有牡丹富贵娇,脸面弹拨可破,白净面皮,娇羞含情,杨柳细腰,香风扑鼻的年轻女子,引来庄户人家的艳羡和风流男人的青睐和垂涎。

更主要的是供销社的职工可以“走后门”,这很让公社里许多人眼红。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流行一种叫“涤叽咔”的布料,很时髦。那天供销社进了一批布料。一大早,得到消息的人就赶着去排队。卖了不到两个小时,布料就全部卖完了。没有买到的就只有悻悻而归,这其中包括我隔壁村的焦二婶。过了一个星期,我却看到焦二婶穿着一件崭新的“涤叽咔”布料做的衣服,笑眯眯地四处串门子,招得人眼热。后来才知道是焦二婶的大女儿找了供销社的一个小伙子,小伙子走了后门。不久,焦二婶的大女儿就出嫁了,新郎就是那个小伙子。每每有人问起大女婿时,焦二婶就喜不自禁地说道:“在供销社上班呢!”

供销社在我所上小学的斜对面,我们总是带着眼馋的期盼,从供销社的门前走过。许多次,顺着高高的石砌台阶,吃力地迈进去,里面光线不是很亮,但一点也不影响我查看柜台里零食的兴趣。一角二分钱一包的云南腐豆糖、一分钱一粒的红星水果糖、印着大白兔样子的软糖、称斤卖的脆皮五香瓜子,叫不出名的各种蜜饯及糕点饼干等,都静静地躺在柜台玻璃的橱窗里,等待着我从嘴里伸出的小手去抓它们。中间一排柜台里,放着我渴望已久的小人书、铅笔以及家里常用的保温瓶、针头线脑、别针纽扣、百雀羚雪花膏之类的东西。右边的一排柜台里,散乱堆放着大人们穿的解放牌胶鞋、雨鞋及塑料底之类的物品。柜台的后架上,有过年时父亲买回我和弟弟抢着喝的水蜜桃罐头、大人们舍不得买的白瓷瓶五加白好酒,以及一摞一摞的红糖。柜台角落的转角处,存放着白布口袋装的白糖、铁皮大桶装的香油、猪板油及点灯用的煤油。柜台左边的板面上,放着蓝色、黑色以及红色的确良布匹,一把长长的木尺子规矩地压在布匹的上面。那时的供销社,我闭着眼睛,也能如数家珍一般,把供销社的物品一一储存在脑海里。只不过那时家里太穷,只能在梦里想象着自己就是供销社的掌柜,站在深深的柜台里,想吃什么便可以随便吃。一觉醒来,嘴边流出的口水里,仿佛也带上了甜甜的气息。

“七世修个粮管所,八世修个供销社。”我从小学到高中,供销社职工变了一茬又一茬,供销社主任换了四五六个,供销社依然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特别是对我们最具吸引力的那几个柜台,引得我们隔三差五就要跑进去看看。

进入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里有头脑的能人,在自家的土墙上开个窗,卖起了日常用品,公社街道所辖的单位争相破墙建店也出现了许多小商铺,人们买东西再也不用专门跑到供销社去了,也不用“开后门”了,而是“货比三家”进行选购。供销社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开始瓦解了

又过了几年,供销社很快就转型了,场地拍卖了,最后解散了,有人哭了。我们这才知道。供销社职工大都下岗单干了,个别人还成了暴发户。

黯然失色的临泾供销社俨然就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文化历史博物馆。

□刘万祥

新闻推荐

录制短视频、创作新题材,95后“面人郎”传承人郎佳子彧 小面团捏出新面孔人民日报记者 魏薇

核心阅读25岁的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他用老手艺尝试做新题材,同时探索利用短视频、直...

相关推荐:
5G无人矿山显智慧2020-09-01 02:07
猜你喜欢:
评论:(那些年的供销社)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