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游第一站,便选在了甪直。去甪直,不少心思被叶圣陶吸引着。
转过保圣寺,行不多远,见一砖雕大门,赵朴初题写的“叶圣陶纪念馆”,俊朗神秀。
走进馆内,见到叶圣陶半身塑像,目光温和,神情坚毅。他在想什么?是《稻草人》中草人的田间独白,那些星星、月亮、露水、小虫与他一起细语,还是《倪焕之》里主人公追求理想生活命运跌宕的情节的巧妙编织?是他洞察社会后提出“文学为人生”的时代呼喊,还是从教期间写讲义编教材的“引得”?
回溯往昔,甪直视为叶圣陶的第二故乡。
1919年夏,甪直一处水码头驶来一艘从苏州而来的木船,叶圣陶携娇气幼子登上河岸,他把家搬到了下塘陈氏仁怀堂走马楼,“从此做了甪直人”。
在甪直第五高等小学,他繁忙的教学之余,俯身贴近草根,体察民情。万盛米行河岸旧毡帽农民丰年时绝望的眼神令他深思;因家境贫寒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阿虎时时刺痛他的心。叶圣陶以微薄之力帮助这个遭人歧视的孩子。这些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深有感触地说:“一个耕田的农妇或是一个悲苦的矿工的生活,比一个绅士先生的或者充实得多,因而诗的泉源也比较的丰富。”
望着墙壁上一行行在甪直发表作品的名录,那是他钟爱着甪直并用文学创作带来的丰厚馈赠。
墙壁上依年代排序的一张张黑白相片记录了那个年代叶圣陶悉心从事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生动瞬间。
当年在草桥中学刻苦读书时,他立下誓言:“此身定当从事于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在甪直,他说到做到。他曾问学生:譬如我们想劈木头,拿的却是一只绣花针,木头劈得成吗?他话锋一转,教给学生“铸一柄合用的斧头”。
甪直的学生无疑是幸福的。纪念馆展示着叶圣陶几位学生的名字:严大椿、宋志诚。前者,喜欢童话写作,叶圣陶便循循善诱,精心指导并向《儿童世界》杂志推荐作品发表,那一定是严大椿幸福的时刻;后者,家境贫寒,叶圣陶送他书笔,胡墨林替他缝补衣衫,那份温暖经年之后,师生再次见面,谈起往事,依旧温暖。
当我走出纪念馆,绿草如茵,那边园子里长着一株枝繁叶茂、挺拔高大的银杏树,“一代师表”,如今桃李天下。
路军
新闻推荐
上了年纪,很多人会被尿频困扰。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陈卓介绍说,老年人由于肾阳不足,肺气虚衰,经常出现尿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