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首都功能核心区将建设韧性城市 核心区控规发布,核心区将降低人口与建筑密度,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

来源:新京报 2020-08-31 00:31   https://www.yybnet.net/

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核心区蓝绿空间结构规划图。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昨日正式发布。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核”,未来要将这“一核”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将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到2035年,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战略定位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核”,未来要将这“一核”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发展目标

●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

规划提出了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目标。

努力把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成为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

规模与结构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与建设总量

规划严格落实“双控四降”,让首都功能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创造一流人居环境。通过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重组双向发力,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优化用地结构与人口结构,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空间结构

●以“两轴、一城、一环”作为核心区骨架

以“两轴、一城、一环”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骨架,加强空间秩序管控与特色风貌塑造,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推动老城内外和谐发展,融汇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城市风貌,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形象。

两轴即长安街和中轴线,一城即北京老城,一环即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

政务环境

●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打造优良的政务环境

核心区是政治中心的核心空间载体,中央政务功能的运行直接关系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规划提出,中央政务功能的布局要与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大国首都目标相适应,形成政务活动运行高效、安全万无一失、环境优美和谐、政务配套优质完善、形象庄重典雅的中央政务环境。

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保障中央政务功能高效运行:以长安街为依托,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高水平服务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强化长安街沿线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大国首都形象。

建设优良的中央政务环境,形成优质完善的政务配套设施:深入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通过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中轴线申遗,为中央政务活动提供彰显文化自信、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空间场所,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提升中央政务功能及其环境品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城市设计,塑造舒朗庄重的中央政务空间形象。通过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城市环境,塑造优美和谐的政务环境。通过加强城市服务保障,形成优质完善的政务配套服务系统。

老城保护

●实现老城整体保护应保尽保

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和根基。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实施老城整体保护,并着力增强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活力与魅力。

历史格局的保护是实现老城整体保护的关键:两轴统领、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是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是奠定老城空间地位的重要载体,规划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

保护对象的应保尽保是实现老城整体保护的基础:规划围绕老城核心价值,深入解读“应保尽保”的保护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九个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基础上,突出核心区文化遗产特色,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老字号等纳入核心区保护对象。

做好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利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规划强调历史文化资源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要着重加强展示利用。要持续推进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保护,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强化古都风韵是实施建筑、街巷风貌管控的核心目标:规划提出要在核心区内实施严格的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及街巷风貌管控,让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

人居环境

●提升服务品质和可持续的更新改善

规划提出统筹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谐宜人的居住环境、绿色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安全可靠的基础支撑体系和智慧精细的城市管理体系。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更加强调服务品质的提升:规划提出应以存量挖潜、时空多元共享的方式,探索有限空间内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均等化、人性化供给,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居住环境方面更加强调更新改善的可持续性:规划提出要重点研究平房区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施机制与路径,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老街坊、老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环境优美、整洁有序、设施完备、邻里和谐的美丽家园。对于平房区,鼓励居民采用自愿登记方式改善居住条件,并不断完善“共生院”模式,引导功能有机更替、居民和谐共处,让老胡同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对于老旧小区,提出以菜单式整治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进服务设施补短板与适老化改造,提升住宅品质与环境质量。

交通出行方面更加强调健步悦骑:规划提出要提高核心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到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由现状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通过街道空间整体设计,加大步行、自行车路权保障,提高沿街绿荫覆盖,加强停车治理调控,综合改善慢行体验,多措并举引导绿色出行,建设健步悦骑城区。

焦点1

核心区控规新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内容

在公示版基础上,批复版控规主要增加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相关内容。

未来,首都功能核心区将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在核心区保留市疾控中心应急处置与检测功能,做优做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街道社区范围以及防灾生活圈划定卫生分区,分类分区施策,提升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医疗救治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

核心区将建设韧性城市。降低人口与建筑密度,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

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好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储备,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立平疫转换预案。全面提升老旧小区健康安全标准,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过程中补齐公共设施和管理维护短板。设置居住区入口多功能公共空间,做到平疫结合。

在建设韧性城市的实施上,将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设施预案,以及临时可征用的公共建筑储备清单,并报相关部门备案。结合小微空间更新改造、基层社区治理以及责任规划师制度,各街道牵头组织开展一批居住区入口多功能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实施,满足疫情期间临时检查岗亭、应急物资分配等的空间需求。

焦点2

核心区控规再提“内环路”积极组织沿线多元生活

新京报记者发现,此次核心区控规再次提到了“内环路”。

据介绍,内环路的说法最早源自1982年,当时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在组织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开展了北京城市道路专项研究,提出北京的环路体系包括内环路、二环路、三环路与四环路,其中内环路全长17公里,由四条东西、南北向城市主干道围合而成,主要功能是联系城内各区。按照现今道路名称描述,内环路北段为平安大街,南段为两广路,东、西两段分别为东单北大街一线和西单北大街一线。

本次核心区再提内环路,是新时代背景下对老城空间格局的再认识。内环路以内是老城内历史文化街区最密集分布的区域,内环路以外则以现代化街区为主,在城市功能、肌理与风貌上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不仅如此,内环路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商业文化功能,是记录城市变迁、见证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同时,内环路在老城位置居中,交通便利,距离二环路历史城廓和天安门广场的距离均在2-3公里之间,内环路下有4、5、6、7号四条轨道线穿过。

本次核心区控规明确了内环路在老城空间格局中承担的重要作用,提出应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属性与枢纽作用,积极组织沿线多元生活、强化沿线特色景观,形成串联老城内重要的公共空间、历史节点和城市地标,集中展示老城文化、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空间。

焦点3

首提“公共事务用地”

新京报记者发现,此次规划首次创新性提出“公共事务用地”,允许用地内结合需求适时安排文化、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任一类型的公益性设施,并可随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据介绍,设置公共事务用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公众需求的变化,紧密围绕“七有”“五性”要求推动民生改善,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公共事务用地设置,一方面加强了对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规划的适应性,体现出因地制宜、因需定性开展规划编制的科学理念。

下阶段,将对公共事务用地的规划管理审批流程进行研究,明确公共事务用地内的功能转换的简易程序,以确保实现灵活转换的初衷。

焦点4

核心区将实现安宁交通

本次核心区控规提出的安宁交通,是要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车交通对居住区、学校、医院以及中央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区等区域的噪声干扰或安全影响等。实现安宁交通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小汽车行驶速度管制,通过划定限速区范围,让区域内所有道路都实施同一限速规定,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有效抑制机动车交通过度发展,鼓励绿色出行,提升宜居水平,从而实现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的规划目标。

除了最基本的限速措施外,安宁交通建设还可以通过优化交通流线组织、控制交通流量、调整停车场布局、缩减机动车车道数量及宽度等方式,并配合对沿街绿化景观、城市家具、夜间照明等多方面的综合整治,实现城市整体交通环境的改善。

焦点5

林荫街巷满足步行需求

林荫街巷是核心区内重要的步行生态网络,是绿荫完整覆盖、空间尺度宜人、安全有序的连续步行空间。林荫街巷的建设以人的步行体验为出发点,满足步行者上班通勤、日常休闲散步、慢跑锻炼等多种需求。为了提升步行体验,鼓励打开沿街地块内围墙、合理调整地块内部停车场,确保沿林荫街巷形成高品质公共绿色空间。

核心区的林荫街巷应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通达性。林荫街巷根据空间位置、功能属性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级,分别是作为老城棋盘路网格局的林荫路,由其他城市干道或支路构成的林荫景观街,以及景观生态与文化功能并存、串联了城墙遗址、历史名园、历史水系等特色场所的林荫漫步道,共同形成贴近市民日常活动、满足各类步行需求的林荫网络。

焦点6

建设健步悦骑城区

建设健步悦骑城区是核心区控规提出的关键交通发展目标,即打造健康街道,优化步骑环境,提升绿色出行品质与服务水平,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创造宜居宜业、幸福安康、精致友好、稳健可靠和人民满意的出行环境。

为此,核心区控规提出,应依托滨水空间与绿化空间拓展健步悦骑空间,结合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功能区划定步行街区、无车街区,形成活力交往、安宁居住、文化传承的特色街区环境。强化交通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全龄友好设计和场所营造设计,结合社区服务设施、沿街外摆空间、异型交叉口及转角广场,营造魅力交往场所。分阶段实施禁鸣区、低排放区、超低排放区、零排放区管控措施,提高安全水平、安全意识与安全感。

新京报记者邓琦

A04-A05版图片/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供图

新闻推荐

宁德女教师举报校长性骚扰 官方:免职 警方已采取强制措施

“大梦蕉城”微信公号发布《情况通报(续)》,全文如下:针对网络反映蕉城区第一实验学校钟某某有关情况,经宁德市公安局蕉城分局...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首都功能核心区将建设韧性城市 核心区控规发布,核心区将降低人口与建筑密度,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