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样活才好”,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但读了张中行先生所写《顺生论》后,我想可能有一种回答很值得所有人深思,那就是“顺生不逆”的“活”!
张中行先生一生经历丰富,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时期,从河北乡间到北大学堂,从读书人到做编辑,从读而慎作到著述多有……自年轻时代开始,他就心生困惑,试图想弄明白“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的问题,因此拼命阅读,博览群书,“西方的,由苏格拉底起,东方的,由孔子起,还要加上各种宗教”。
尽管读书很多,但张中行先生并不满意中西哲人们的现成解答,心中的困惑仍然有待于自身进一步的思索与破解。写作《顺生论》,是张中行先生晚年之事,直到此时,经过回顾、反思和总结一生的人生经验后,他方对年轻时代的“困惑”有所彻悟,有所自解。
在张中行先生看来,“究竟怎样活才好”,也许,还是应该遵循古代儒家先贤的教诲,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一样,顺着自己的性情而活,因为“性情”是天生自然的,是“定命”的,所以“只能接受,顺着来,顺着就是对”。但他也指出,这种“顺”不是放弃自我的努力,而是要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尽人力,想办法”,既然“生,来于天命,我们抗不了,于是顺;顺之暇,我们迈出几步,反身张目,看看它的脸色,总比浑浑噩噩,交臂失之,或瑟瑟缩缩,不敢仰视,好一些吧?”
因为对人生持有这“顺着”来的态度,所以张中行先生无论是谈“生命”“命运”“利他”“群体”“财富”“法律”“道德”“育人”“自由”“宗教”“婚姻”等社会性的大问题,还是谈“快乐”“自我”“读书”“恋情”“事业”“爱好”“顺逆”“老年”“死亡”等个体性的小问题,都是从“常道”“常情”出发,不作拔高之论,不为苛责之言,只是平实朴质而谈。因此,《顺生论》一书如果就最大的特色来说,即是:平实而切于常情。
张中行先生对“人生”的认识,对“怎样活才好”的思考,都源自于深切的个人“感知”,如他在《利他》中所说:“讲人生,讲社会,都不得不由自己出发,甚至以自己为中心”来体验和省思,然后按照“能近取譬”的方法写出来,为他人所言,提供借鉴。他认为,自己的所思所写,都是“顺路走下去”的切身经验,虽然卑之无甚高论,但或许能对社会发展有所裨益,并非多余。
深厚的读书修养,丰富的人生阅历,通达的世情经验,平实的文字风格,这让张中行先生的《顺生论》形成一种谆谆而言,循循善诱的思想魅力,让人读来颇觉亲切,有所触动,却无板面说教之嫌。“文如其人”,张中行先生的“顺生”理念,充分体现到了他的文字风格上,只是“顺”着自身的经历、经验、思考与体悟来说,只是讲出生平感受最切己的东西而已。如此文字,读来又岂能不让人不由亲近呢?
“生也有涯,生活之道难言……如果我们不能或不愿走佛家的路,破执,那就最好还是顺常道而行,重视增补而求生得更美好,更丰富,更如意”,在张中行先生看来,人生的“美好”“如意”,终究是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去创造,去把握,只要不“逆”自我之性情,又能“及时能力,善自利用之”,那么人生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能在平常生活中多生出一些真正实在的快乐。
用一生的经验教训,凝练出一个“顺”字作为对年轻时代“困惑”的最后解答,张中行先生“活”出了自己的明白,也“活”出了自我的性情。
顺生不逆,自有风采!对张中行先生其人其文,我想,这或许是最中肯的评价吧。
新闻推荐
本报鱼台讯(通讯员巩艳青)鱼台经济开发区认真落实省市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精神,有效整合资源,将分散于不同镇街的省市级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