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陪伴式啃老”。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小两口长期带孩子一起到父母家蹭吃蹭喝;二是让孩子长期“陪伴”在老人身边,小两口当起“甩手掌柜”。“陪伴式啃老”的最明显特点就是“不易察觉”,即把备受诟病的“啃老”悄无声息地隐秘于“陪伴”之中。
从表面看,“新型啃老”能堂而皇之地“流行”于世,关键原因就在于其契合“对父母最好的孝敬是陪伴”的价值认同和“常回家看看”的现行法规。而从深层次解读,“新型啃老”更有着中国社会“居家养老”的不争现实,以及两代人“愿打愿挨”的亲情纠葛。故此,趋利避害地“辩证看待”,应该是人们围观“陪伴式啃老”最明智和最理性的态度。
中国素有“养儿防老”和“父母在、不远游”之说,而只有让儿女经常围绕在父母的身边,才能尽到照料起居、帮有所需、精神慰藉及养老送终的孝老义务。这种以家庭为单位,以血亲为纽带,父母抚育子女,子女长大后再赡养父母的中国模式,很难像西方国家那样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分得特别清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帮助,更不可能随着子女的成家立业而戛然而止。也正是这种彼此照顾、血浓于水的亲情联结,才让陪伴、付出、孝老、啃老等多重意味杂糅交织、难以区隔。
“新型啃老”流行,也与社会经济发展随之带来的各种问题有密切关系,“啃老”的板子不能只打在年轻一代身上。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多,人才供给和需求呈现出结构性矛盾,自然会有许多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暂时闲家“啃老”、再图寻岗择业,成为许多“毕业即失业”者的无奈选择。鉴于大城市生活成本攀升、通勤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即便是成了家的年轻人,也不得不继续向父母求助,比如需要老人凑钱买房、交首付,请老人代自己抚养孩子等。
“新型啃老”尽管不无“啃”的意味,但也客观上解决了老人寂寞、孤独的空巢之忧。我国《继承法》把“配偶、子女、父母”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意味着“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合理合法性。也正是基于这一认知,不少父母都有“力所能及地资助儿女和孙辈”的心愿;对帮子女带孩子和接送孙子女更是乐此不疲。
笔者认为,面对“新型啃老”,应该扬长避短、兴利除弊,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陪伴”功能,将“啃老”压缩至最小范围和可承担程度。切不可拿“陪伴”作要挟,向父母施以经济压力或精神折磨,以达成“啃老”企图。年轻人要尽可能帮父母做家务、购菜品、话家常、解烦忧,彰显出“老少顺”“一家亲”的和谐氛围。只有这样的“啃老”,才会让父母心甘情愿、虽“啃”犹乐、安享天伦。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计划实习记者郜雅昱“不管白天晚上,大家感到心里特别踏实,平时出去干活忘记锁门,也不用担心家里东西丢,有‘红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