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日前,全国各地有不少用户因被诱导绑定微信“亲属卡”,而被骗走微信余额甚至绑定的银行卡内财产。对此微信提示,亲属卡开给亲人肯定不会被骗,生人求赠亲属卡,不收不赠不随他。警方提示,微信推出“亲属卡”功能初衷是方便支付,但有可能被犯罪分子作为犯罪工具用于实施网络犯罪,请广大微信用户给他人发送亲属卡时一定要谨慎。
冒充贷款中介诱导绑卡后盗取
近日,广州市黄埔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网络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在网络贷款群冒充贷款中介人和贷款审核员与被害人沟通,诱使被害人与其建立了微信“亲属卡”,从而成功盗取了被害人微信账户内的资金。
被告人吴某是位步入职场不久的小伙子,他在网络贷款群中将自己包装成贷款中介人和贷款审核员与被害人沟通,谎称曾经在网上成功申请小额贷款,以“亲身经历”与被害人交心,解锁被害人的提防。
最后,吴某以需要证明被害人有还款能力为由,诱骗被害人往被害人自己的微信账户转入现金,继而用其一个手机微信号扫其另一个手机微信号的收款码,将被害人账户内的现金转入其本人的微信账户内。
利用“亲属卡”套现后拉黑被害人
据山西怀仁网警消息,一男子来到李老板的店里以换取现金为由,请求通过微信钱包向李老板发送一张1340元限额的“亲属卡”,再由李老板支付其1340元现金。热心肠的李老板一口答应了。
微信显示收到亲属卡后,李老板支付该男子相应现金,该男子随即离开。男子离开后不久,李老板微信收到该男子解绑亲属卡的通知,再联系对方,发现自己已被拉黑。
用“亲属卡”当押金遭多次微信消费
据珠海公安消息,近期,江苏南京市民杨女士在网上发布了一条房屋出租信息,几天后男子张某主动联系她,称自己刚调来南京工作,打算将这套房子租下来,并当即通过微信“亲属卡”转了3000元作为押金。
然而,没过多久张某就“反悔”了,以亲属卡不好用为由让杨女士退还押金。在他的要求下,杨女士也回赠了对方一张额度为3000元的“亲属卡”作为押金退还。
令杨女士没想到的是,“亲属卡”刚赠完,手机上就陆续出现了多条消费提醒,再联系张某时发现自己已被拉黑,随即报警。
可绑定任意好友无需亲属关系
微信“亲属卡”是微信推出的一种代付功能,简单说就是父母子女消费你来买单,代付方可以设置额度,每张卡每月额度0.01元至3000元,一共可以开4张。
体验发现,进入“亲属卡”界面,系统将提示用户选择父亲、母亲或子女作为赠予人,不过此时用户可随意选择一位好友绑定。随后,将设置每月消费上限,并输入密码,发送至对方,对方领取后,亲属卡便生效。
当亲属卡生效后,领取人在使用额度内任意微信支付时,无需再次向对方验证,即可直接划扣额度。付款成功后,对方会收到一条“扣款凭证”,显示交易用户、交易场景和扣款金额。
警方提示
遇新事物先弄清功能给他人发卡要谨慎
日前,微信支付在官微提示称,亲属卡开给亲人肯定不会被骗,记住:假装熟人和亲戚,这种好友不要加。生人求赠亲属卡,不收不赠不随他。只有父母和子女,才能开卡把钱花。微信支付表示,亲属卡里的金额显示的是消费额度,而不是到账资金,只能用于消费,不能转账,更不能提现。亲属卡领取后,赠卡方和领卡方都可以随时解绑。
警方表示,微信推出“亲属卡”功能本来是出于便捷支付的目的,但却被犯罪分子作为犯罪工具用于实施网络犯罪。发送“亲属卡”给他人,等同默认对方从自己的微信钱包、绑定的银行卡中自动扣费。因此,给他人发送“亲属卡”时一定要谨慎。对于不熟悉的新鲜事物,要先弄清楚,被骗子用“亲属卡”骗的大多数人对该功能完全不了解,最终导致被骗。
警方提示,凡是涉及钱财的事情,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以免造成财产损失。
新闻推荐
一家人围坐在炕头擀面皮、包饺子,男孩手里拿着连环画,红色的翻花绳在女孩手中变换不同的形态……这充满年味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