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公立医院有着明确的等级分类标准,而对于全国大量民营医院,其医疗水平是否有据可循?今年7月,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信用与服务能力评价华东地区评审正式启动。上海德济医院/青岛大学上海脑科医学中心作为首批参评单位,近日顺利完成“双评”评审。这意味着,民营医院将首现“五星级”。(7月28日《新民晚报》)
由于民营医院的星级评审遵循一套严格的程序,并综合考虑医院的诚信与行政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疗护理与院感控制、医院服务与文化等因素,评审结果是很值得信赖的,对于患者就医也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公立医院有明确的等级分类标准,但这种分类没有将民营医院排除在外。事实上,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一道参与等级评审,为很多地方所鼓励,比如深圳市早在2016年就出台政策,规定深圳市的民营医院若能评上“三甲”,政府将重奖2000万。
因为稀少,才会鼓励民营医院勇争“三甲”。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公立医院11930个、民营医院22424个,但2019年,公立医院入院人数17487万人(占医院总数的82.6%),民营医院3696万人(占医院总数的17.4%)。可以看出,民营医院数量虽多,但规模却很小,“三甲”民营医院更是少之又少,数量与级别和工作量不成比例的现象十分突出。
既然能够评为“五星级”,说明医院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与能力,在参与民营医院星级评审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公认度更高的医疗机构三级评审,更不妨通过评审来查漏补缺,促进医院的管理与技术能力渐次提升。其他民营医疗机构也是如此,纵使规模较小,也可以参与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评审。
当然,医院的级别只是一个名头,重名轻实,就是本末倒置。民营医院在争取更高等级的同时,首先要端正运营模式、强化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水平,做好了这些基础工作,再去与公立医院一同参与等级评审,就会更有底气,也更容易成功,更能赢得民众的认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依据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