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清江上游形成堰塞湖的预警消息引发公众强烈关注。湖北省恩施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近日发布预警称,因清江上游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滑坡,造成清江上游形成堰塞湖,随时有溃坝形成洪水下泄的危险。
那么,堰塞湖是如何形成的?针对堰塞湖险情,通常有哪些处置措施?一起来看看吧!
滑坡形成堰塞湖
据了解,今年6月8日入梅后,恩施市发生持续强降雨,梅雨期累计降雨量达到907毫米,较历史同期多了1.56倍,是自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由于连续的强降雨,诱发马者村沙子坝地质变形,出现滑坡泥石流。7月21日凌晨5时30分左右,大量泥土滑入清江,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在分析堰塞湖形成过程时,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中心教授级高工孙东亚介绍,一般而言,江河两岸山体在外力作用下出现崩塌或滑动后,山体岩石碎裂,堵塞河道形成坝体,堰塞坝上游不断蓄水,形成堰塞湖。而出现山体滑坡的自然诱因,主要有地震、强降雨等。孙东亚以强降雨为例进一步解释道,雨水渗入岩体缝隙后,在渗透力和水压力的作用下,加上岩体本身重力作用,岩体可能往临空面滑动。另外,长时间水流冲刷作用,会掏空山体坡脚,在失去支撑的情况下,上方山体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出现塌滑。
“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堰塞坝,结构往往不稳定,容易出现溃坝情况。一旦发生溃坝,洪峰流量很大,会威胁到下游两岸居民生产生活。”孙东亚指出,堰塞坝极易因漫溢等突然溃决,瞬间溃坝危害更大。
控制下泄流量是关键
孙东亚介绍,堰塞湖处置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最简单和传统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然溃决,前提是堰塞湖溃决对下游不会造成灾害性影响;另一种则是人工干预,在洪水漫溢堰塞坝前开挖导流槽,引导堰塞坝逐渐溃决,湖水缓慢下泄,避免发生突然溃坝和洪峰流量过大。
“要防止堰塞坝突然溃决导致溃坝洪水灾害,控制下泄流量是关键。”孙东亚介绍,如果需要人工开挖泄流槽,泄流槽宜开挖成S型,以延长水流路径,避免泄槽内流速过大而导致突然溃决。
与此同时,需要加强降雨和水位监测,预判堰塞坝溃决模式,分析溃坝洪峰流量和下游可能淹没范围,做好受影响人员转移安置和重要基础设施防护。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晚刊讯(记者吴清文)2020年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东茂名幼师)继续开设“金秀班”,免费为金秀定向培养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