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离不开勇于创新的科学共同体
相比这些“短平快”的方式,耗时长、风险高、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就会少人问津。那么,这种“劣币逐良币”的现象应该如何消除?
近日,财政部组织绩效评价工作组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4—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杰青基金”)开展了绩效评价,并发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绩效评价报告》。报告指出,“杰青基金”深入贯彻国家创新和人才战略思路,全面落实基础研究和科技改革的要求,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潜能,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但也存在着个别项目研究追逐科学热点、创新性不够等问题。
不可否认,追逐科学热点和潮流,尤其是跟踪模仿国外科研课题组,省去了试错的环节,也更容易出成果。“学术收益”短时期内可见,还有随之而来的名誉收益和经济收益,不失为向科研管理部门和公众“交答卷”的捷径。相比这些“短平快”的方式,耗时长、风险高、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就会少人问津。那么,这种“劣币逐良币”的现象应该如何消除?
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是一个深化认识、积累经验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它也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的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高歌科学突破、颂扬技术成就,但不能苛求所有的科研过程都会有突破、出成果。
引导潜心研究呼唤鼓励成功的保障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工作者的待遇有了显著提升,但与其实际贡献相比,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对年轻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在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高度流通的时代,我们弘扬甘守清贫的奉献精神,也要使科研人员从智慧和付出中获取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更好地激发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如果科研经费的分配总是以竞争的方式获得,科研人员难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竞争上,出现“重申请、轻研究”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如何将更多资源赋权给科研院所,赋权给科研工作者个人,建立长效的持续的资助机制,使科研人员有充足而自主的科研经费从事基础研究,是科研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课题。
提升科研高度呼唤勇于创新的科学共同体。一个好的科学共同体可以引领研究方向、激发思想创造,形成科学共同体内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知识创新生态,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变革模式和发展质量。科技管理部门可以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战略部署,但是科学研究的具体进程和研究细节最好还是交给科学共同体完成,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避免用行政手段评价科研成效。文/曾润喜
新闻推荐
构筑更加强大的医疗卫生体系——2020年下半年医改看点扫描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