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花木之乡河南鄢陵县采访,遇到这样一位“新农民”,80后的他子承父业,种蜡梅,却没有走父辈打捆批发的“老套路”,而是选择种新品种,网上销售。他一边在网上直播插花顺便带货,一边在网店推出特色蜡梅的鲜切花,两三个月竟然卖了七八万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搭上互联网快车。他们尝试网络销售、指尖“耕耘”、直播带货,让自家地里产的、山上采的“乡字号”“原字号”产品飞出大山,飞进更大的市场,获得更好的收入。疫情防控期间,就有上万间蔬菜大棚成了乡村主播的直播间。截至目前,一半以上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运用了互联网等现代手段。
但也要看到,想种好互联网这块“大田”并不容易。就拿前段时间火爆的直播带货来说,有的农民直播一个多月,粉丝没见涨,农产品销得也不够理想。有的好不容易卖出去,农产品质量没有“说的那么好”。仔细想想,种好互联网这块“大田”其实跟种地道理一样:一哄而上难避免“卖难”的现象,拔苗助长终究换不来好收成。
耕种互联网“大田”,销量体现在网上,但关键其实还是在地里,确保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是重要前提。农产品有了特色、保证了质量,竞争力和好身价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如何用高品质的农产品去赢得网上市场?笔者觉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赣南脐橙、广东荔枝等触网成功的网红农产品,“一时火”并非偶然。这些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产品电商,不是简单把农产品搬到网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倒逼农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条贯穿生产和销售全流程的高质量供应链。
(据《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7月21日,汤烈辉(左)和同事苏世权在南县乌嘴乡窑嘴村为客户将收割机油菜割台换成水稻割台。打电话询问客户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