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不少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积极与院所高校对接 忙生产也忙试验,田间刮起“科研风”

来源:农村大众报 2020-07-28 14:58   https://www.yybnet.net/

记者近日在湖南洞庭湖区采访“双抢”时注意到一个农业新趋势:不少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积极与院所高校对接,承担起农业科研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熊姣军是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的种粮大户,记者在她的农场看到:一边是十多位当地农妇在栽插晚稻秧苗,另一边是几名20岁出头的学生在采集试验样本。

“这是我们的再生稻品种选育试验田。”刚指导完学生,在田边洗完脚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徐建龙研究员介绍,很多合作社都向他们发出了设点邀请,但他们还是觉得这里最合适。除了大通湖区土壤肥沃、田块连片、交通便利等条件,最重要的原因是懂农业、爱农业的熊姣军有非常丰富的“院地合作”经验。

“我和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所、湖南农业大学、浙江农科院等十多个单位都有合作,今年共承担了20多个科研项目。”熊姣军介绍,她流转的1000多亩耕地中有100亩试验田,合作模式是院所高校设计科研方案、划拨科研经费,自己则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同时,熊姣军还担任学生们的“田间导师”和“生活管理员”。

双赢的合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徐建龙说,这有利于院所高校“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能够更快就地转化科研成果。从海南到湖南再到东北,自己的团队今年在全国一共设置了十多个类似的试验点。

“这对我们农民的好处真是太多了!”熊姣军说,最明显的就是农场成了“技术特区”,自己和周边农民能够第一时间享受到最新的农业技术。“大家经常发出‘哦!原来还可以这样种田’的惊叹。”熊姣军介绍,比如湖南农业大学等团队实施的“减肥增效”和“高档优质稻栽培技术”试验,成果在前两年已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让当地每亩稻田的化肥施用量减少了50%,亩均增收400元以上。

几天前,位于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的中亿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协助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进行了一次测产验收。公司总经理彭卫锋介绍,每年他们承担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科研项目在10个左右,包括绿色栽培、土壤治理和品种选育等多个方面。为此,公司不仅派专人全程为科研团队服务,还在“双抢”期间让出30名劳动力供项目优先使用。

“学栽培、学管理、学控药、学施肥,全都是能让我们增产增收的‘干货知识’。”彭卫锋告诉记者,合作3年多来,自己和当地农户不仅掌握了最精准的栽培模式,还“近水楼台先得月”种植了数万亩抗性好、品质高的水稻品种,亩均增收200元以上。而且由于一年四季都有科研项目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田间管理等工作,因此带动了当地至少40人稳定就业,人均每年增收3万元。

熊姣军和彭卫锋目前都在积极争取新的农业科研项目,他们告诉记者,今后会有更多的研究员、博士生来到田间地头,种田这份事业也会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现代化。(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长江上游今年 最大洪水过境重庆主城

新华社重庆7月27日电179.97米、180.21米、180.47米……7月27日6时许,长江上游基础性水文站寸滩站,正在上涨的江水漫过江边...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战旗猎猎铸忠魂2020-07-28 11:13
评论:(不少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积极与院所高校对接 忙生产也忙试验,田间刮起“科研风”)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