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榜:从唱名到贴榜
科举制起于隋唐,隋朝短暂,科举不成熟,暂且不论。唐时,放榜通常在二三月,时称春榜。凌晨时分,考生们聚在尚书省,一起等待成绩公布,佚名《大唐传载》描述这样的场景:
开元中,进士唱第于尚书省。其策试者并集于都堂……
昭宗天复四年(904)进士李旭在诗中回忆等成绩:
凌晨晓鼓奏嘉音,雷拥龙迎出陆沈。
夜色清冷,却也澎湃。
除了当场宣布成绩,唐时也有“南院放榜”,成绩张贴在礼部南院的墙上。这是一堵特筑的墙,高一丈多,上面有檐,四周是空地。天还没亮,榜单就贴上去了。榜头竖粘黄纸四张,浓墨写及第考生的名单。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观者如堵,不光是举子们等着看,看热闹的也很多。
元和六年,因为看榜人太多,国子监的学子从东面踏破了棘篱墙,把贴榜文的墙也给挤倒了。
除了榜单外,唐朝还有“录取喜报”,举子及第后,用金色颜料书写喜帖,送往家乡报喜庆贺,“都中纸贵流传后,海外金填姓字时”。
以上是唐朝的大致情况。到了文墨清雅的宋朝,考试成绩竟由皇帝亲自宣读。宋太宗时,“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天子亲自念进士考生的名字,无疑是恩赐荣光。后来进士的人数变多了,挨个念名字不太现实。便只念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名字,剩下的人就由官员代为宣布名次,即“传胪”。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放榜,无论在哪个朝代,都不只是举子个人的事,它更像一场全民狂欢。
“榜下捉婿”就发生在这个年代。对官员和富人们来说,这些中举之人,无疑是一支绩优股。
以北宋富弼的女婿冯京为例。冯京是宋仁宗皇佑元年的状元,年轻未婚,仪表非凡,张尧佐“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倾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目示之。京笑不视,力辞。”张尧佐,仁宗张皇后的伯父,为争这个女婿,竟假传圣旨。张耆也是外戚,他对冯京也青眼有加,“欲妻以女,使吏卒拥至其家”,冯京也拒绝了,后来成了德高望重的宰相富弼的女婿。
但是“榜下捉婿”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女方须给男方钱财,唤作“系捉钱”,以供未来女婿在京城用度。这是卖方市场,所以富人们会高价竞争,有的竟成倍付“系捉钱”,以诱士人上钩。捉到一个女婿一次就给千余钱,这一明码实价还是非常高的。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有所改动,确立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从家乡到京城天子脚下,层层筛选,一路厮杀,竞争十分激烈。《清稗类钞》记载,清代乡试放榜时,“自第六名拆弥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举子卷面姓名,以蓝笔书两长条,交监试主试阅过,始发省事吏,省事吏交写榜吏书之。自朝至夕毕,别自第五名倒写至解元,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至是时而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从早到晚,多人经手,放榜时,第六名以后的公布还算普通;第五名以上,每公布一个名次,就要重新换一次室内的烛火,红烛影绰,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兼之人声鼎沸,拥挤着等到第一名结果的出现,可谓造足了气势和悬念。
放榜之后,有人哭,有人笑
既然是考试,有中举,就有落第。范进从二十多岁考到五十,终于中举,喜极而疯。吴承恩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人到中年才补得一个小小的岁贡生,最终远离官场,贫老以终。同样是半生沉浮在科举中的失意人,孟郊在四十六岁那年终于登科及第,一首《登科后》说不尽的意气风发,叙说着放榜后看见自己好成绩的狂喜和放松。
他纵马飞奔在长安宽阔的大道上,一定想起自己窘迫落寞的考试生涯。
孟郊出身贫苦,四十一岁不惑之年才第一次有资格到京中进行进士的考试,两次均不中,直到第三次才考中了进士。这三次考试,他都写有诗作。第一次落第,他写到:
尽说青云路,有足皆可至。
我马亦四蹄,出门似无地。
玉京十二楼,峨峨倚青翠。
下有千朱门,何门荐孤士?
第二次落第,他仍难以自已地落泪: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第三次终于登科,让他在狂喜之余甚至有了一丝轻狂: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举场上,有人中年发力,自然也有人少年得志。大诗人白居易二十七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欣喜与骄傲,在长安的大雁塔内题诗曰:“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同榜之人,他是最小的。
唐朝科举,新科进士除了戴花骑马游遍长安,也有雁塔登高的习惯,留诗题名,象征步步高升,仕途通畅,平步青云,白居易年少成名,未到而立就在雁塔留下光彩照人的一笔,比同中进士的人都要年轻,实在是令人骄傲欢喜。
南京榜单贴在江南贡院墙上
一提起科举,很多人会想到南京。在古代,南京有江南贡院,在现在,南京有一座中国科举博物馆。
据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尹磊介绍,南京作为大型考试地点,一是五代十国时期建都金陵的南唐时期,二是明清时期。南唐时,因南京是都城,南唐所辖地区的学子们会在礼部主持下参加考试。考试地点应是在礼部官署,但具体地点在现在南京的哪里,还有争议。放榜地点也不可考。
明清时期,江南贡院是考试场所,榜单贴在江南贡院辕门之外的外墙之上。这一天,自然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弘治五年(1492),王鏊主考南畿乡试,他在诗中写到乡试发榜后的情形:京城人马簇如烟,秋榜何人看独先?
诗写南京看榜这天车水马龙,人们争看秋榜。明代画家仇英将人们拥挤看榜的情形画进了画,在《观榜图》里,人马混杂,摩肩擦踵,墙边举子抬头看榜,看完榜往外走的,落第的,形容落寞,有人相扶。
清代时,同样有图画描摹这种场景——《南闱放榜图》。它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了南京乡试放榜时士子观榜的情景。与仇英的《观榜图》相比,这幅里的士子们冷静了许多。据《扬子晚报》
高考查分,好比是科举放榜。网上查询成绩,屏幕一闪,鼠标一点,尘埃落定,百感交集;古代放榜之时,考生面对“高中”或“落第”又是什么样的态度?
新闻推荐
25日13时50分,满载100标准箱百货商品的75050次中欧班列从浙江金华南站启程,驶向白俄罗斯明斯克。这标志着金华中欧班列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