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抬头仰望那颗红色星星时,中国科幻作家房泽宇心中涌起了不一样的情愫。
随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发射升空,对大量中国科幻作家、文艺工作者来说,这片越来越近的无人之境,点燃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星空摄影师、天文科普博主“Steed”说,自己一直关注着人类对火星的各种探测,比如“洞察”号火星探测器解救“鼹鼠”,不断尝试唤醒“机遇”号的努力等。
“正是因为有这些探测器常年对火星的探测,让我们人类已经从心理上缩短了地球到火星的距离,谈论火星上的种种事情,就好像在说隔壁村子一样平常。”“Steed”说。
而此次中国向星空踏出的重要一步,意味着一些人类苦苦求索的问题将得以回答,新的发现又可能延伸出无尽空间,这无疑将为文艺工作者们提供新的创作沃土。
此次中国发射的火星环绕器和火星车携带多台仪器,将对火星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进行科学探测。丰富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对研究太阳系起源及演化、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发展不断开拓人们的视野,我十分期待。它是新的开始。”房泽宇说。
与茫茫宇宙中其他星球不同,作为与地球环境相似、距离较近的深空探测首选目标,人类对火星的求索,更承载着为后世寻找未来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也正因为这一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色彩的目标,中国科幻作家和学者们认为,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之旅,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科学本身。
“我希望,会有一代代中国孩子,从他们的童年就开始仰望星空,并相信人类的未来会在星空之中。”导演、编剧张小北说,“这就是火种。在未来某一天,也许其中的几粒小小星火就有机会照耀人类文明。”
科幻评论家、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兔子瞧”说:“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脆弱的生态圈中,一个渺小的星球上。意识到这件事的人越多,理解越深,就越能改善这个世界。”
2020年,在这个全球面临特殊挑战的年份里,“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和火星探索事业的代代努力提醒了人们:一些重大事业需要全人类合作携手完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强调,无论国际形势如何,人类不应该放弃在太空探索中的国际合作,合作才是人类的希望。
“中国的火星探测将成为全人类太空探索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辉煌和灿烂的事业。”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说。
(新华社上海7月26日电)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王优玲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大力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