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的试验队成员合影。(航天六院供图)
本报讯(首席记者杨斌鹄)7月25日晚,航天六院执行长征五号遥四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试验队员凯旋。
为了迎接试验队凯旋,航天六院举办简朴而热烈的欢迎仪式。在“造探火动力铸大国重器”的大型庆祝背景板前,院领导与队员握手致意,青年员工代表送上鲜花和敬意,大家共同分享着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圆满完成首次工程化应用的喜悦,也共同期待着六院液体动力不负众望,助力圆满实现中国首次探火任务的美好未来。
本次飞行发射任务,是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首次应用性飞行,也是中国行星探测的首飞之战,六院为本次发射用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和“天问一号”探测器,研制交付了78台各型发动机。为了保障本次任务圆满成功,六院型号队伍深入开展质量复查、复核复算和“三再”工作,深入开展设计特性查漏补缺和产品数据成功包络线分析,严抓各级审签把关,严格技术状态管控,提高设计可靠性,保证工艺稳定性和产品质量一致性。同时,结合探火任务飞行器长期在轨、自主控制等特殊要求,对推进分系统的发动机产品开展了多项技术攻关。六院陕京沪一院三地试验队员克服疫情期间各项特殊情况,于5月23日集结海南文昌,开启了整整两个月的试验准备工作,精益求精,严慎细实,确保发动机产品的最佳状态。
六院副院长李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次真正执行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我们的发动机表现非常好。动力是火箭的核心,代表着国家的技术实力和水平,是国家的竞争力,现在我们掌握了这些先进的技术,正在研制更大推力技术更先进的发动机,将承担起未来国家载人登月、空间探索的重大工程任务。
长五遥四火箭发射成功,对中国成功实现首次自主探火而言,才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的7个多月时间里,六院推进分系统研制人员,还将坚守北京飞控中心,为推进分系统顺利完成“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地火转移、近火制动、环火飞行及火星着陆等一系列节点任务提供坚强的动力保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怿)“实实在在的视频,易懂!”近日,来自北京朝阳区的个体工商户李朝阳对税务总局官方网站上发布的“税务讲堂”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