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据外媒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本周已将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安装到位,NASA希望这套装置能够为火星车的动力系统提供 14 年的续航时间,而“毅力号”的预订任务期限只有不到2年时间。
按照计划,“毅力号”火星车将于 7 月 30 日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
“毅力号”火星车搭载了一架“机智”号直升机,它将是火星上人类第一架直升机。
在“毅力号”之前,阿联酋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已于7月20日先行一步;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则于7月23日升空,成功进入飞往火星的轨道,开始7个月的星际航程。
“希望” “天问”和“毅力”是今年火星探索“窗口期”几乎并行的三次发射任务,如果旅途顺利,三枚探测器都将于2021年2月抵达目标位置。
如此大密度的探访,将使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
三枚探测器,各负不同的使命与任务。
阿联酋的“希望”号希望能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们把探测目标选定为火星气候及天气的研究,主要手段是探索成像仪、红外光谱仪以及紫外光谱仪。
中国的“天问一号” 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并开展火星表面地理探测,收集数据。主要任务是地质勘测,希望能探清火星磁场的演变历史。
“毅力号”除了要寻找火星过去的微生物迹象,找到古代火星上是否曾存在宜居环境,还要为未来的返回任务收集岩石和土壤样本。
每隔26个月,就会出现一个从地球飞往火星的最佳时间段,这就是“窗口期”。如果错过今年七八月这次“窗口期”,下次火星探测就只能等到2022年了。
原定于今年7月发射的欧洲空间局与俄罗斯航天局合作研发的火星探测器,就因疫情及其他技术因素影响,已经确定错过了今年的“窗口期”。
而美国的“毅力”号此前也已经两次修改起飞时间,如果未来半个月内因意外仍不能发射,同样也就只好等两年后了。
国际火星探测活动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上世纪90年代以来,火星探测迎来又一高潮,相关科研任务进行得如火如荼,包括美、俄、日、欧、印等国在内的“探火”大军日益壮大。
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实施了44次“探火”活动,美国21次,俄罗斯(含苏联)19次,日本1次,欧洲2次,印度1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了23次,成功率约53%。完全成功的19次,成功率约43%。
在成功与失败交错的火星探测中,人类对火星的认识,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1962年11月,苏联“火星1号”探测器首次成功接近火星,揭开了人类探测火星的序幕;
1969年7月,美国“水手4号”发回了22张火星近距离照片,它是第一个成功飞越火星的飞行器;
1971年12月,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首次成功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
1996年11月,美国发射的“火星全球勘测者”探测器成功抵达后,传回的数据显示火星两极存在大量的冰,预示着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每一次火星探测之旅,都是人类对揭开宇宙未知发起的挑战。
人类迈向太空的脚步,一天比一天坚定,火星也将不再遥远。
新闻推荐
新华社郑州7月26日电(记者双瑞)针对网络上流传的河南专升本考试疑似泄题事件,26日,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公布了调查进展。据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