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氧气吃不饱,六月下飞雪”,这是位于日喀则市仲巴县的亚热边境派出所自然环境最真实的写照。每年冬季大雪封山,时间长达三四个月,亚热边境派出所就成了被遗忘的“孤岛”。
戍边卫国是亚热边境派出所民警的职责使命。在这神圣的职责背后,是一串串令人望而生畏的数据:平均海拔5300米,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0%,年平均气温零下20℃,即使在夏季,夜里温度也只有零下几度。
近日,西藏边关行采访组探访了亚热边境派出所民警,近距离感受他们苦熬不如苦干的充实与快乐。
在亚热,边关是一个帐篷,一面国旗。22岁的刘志豪是第一次来到崩崩拉山口执勤点工作,“苦与累都可以忍受,最难熬的是没电、没网、没通讯信号,感觉跟外界隔绝了……”一个执勤点只有两个民警,刚到这个执勤点时,刘志豪和杨继文还能聊聊家乡和以前当兵的生活,日子久了,也就剩下“相对无言两茫然”了。
执勤点没有电脑,不能看电视,不能洗澡,甚至连个多余的人都没有,他们不能与外界信息沟通,生活单调乏味。
自从来到执勤点,刘志豪很少跟家里联系。作为家里的独子,要跟父母报平安,刘志豪只能到两公里外的山坡上去找信号。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很多时候,刘志豪选择报喜不报忧。
记者来到执勤点时,刘志豪和杨继文刚吃完午饭,正在洗碗。“中午吃的豆角炒腊肉、小白菜。”杨继文告诉记者。
除了日常巡逻,他们会到附近的工地上排查农民工的用工情况,顺便找工人拉拉家常。
到了晚上8点到11点,执勤点会集中供应发电。这个时候,忙碌了一天的刘志豪会躺在帐篷里看之前下载好的电视剧。
在亚热的日子是清苦的。来自四川的刘亮,在亚热边境派出所工作了5年了。刚来时,看着什么都很新鲜,闲暇时,会到周围山上眺望风景,还会捡些石头回来。时间久了,这里的孤寂让刘亮捡起了学生时代的爱好——制作航空模型来打发时间。
因为对军事训练、航空技术特别感兴趣,近年来,刘亮制作的航模很多都试飞成功了。说起这个,刘亮滔滔不绝:“我做的航模室内机都试飞成功了,室外机不行,这里风太大了,飞不起来。”
提起航模,刘亮说,工资都用来买航模材料了。大多数是在网上买的,这边网购不方便,航模材料不包邮,有时候光邮费就要花掉一两百元,快递速度也慢,半个月能收到都算运气好的。
除了刘亮,所里其他民警也发挥各自所长,姚云龙的书法不错、孙源喜欢摄影、 陈歆实学习无人机很投入……
戍边卫国很苦,但是这群民警却苦中有乐。
“心中无追求,身居闹市也寂寞,心中有激情,戍守边关也快乐。”亚热虽枯燥,但工作中经常会有一些小插曲。
2018年冬天,杜元虎正在执勤,边境来了一批尼泊尔游客,他们在界碑处拍照。
为了做到提前处置,杜元虎赶紧迎了上去,问道:“Where are you from?”
有名中年游客愣了一下,回了句:“xian(西安)!”
杜元虎立马尴尬起来,原来是中国游客。最后通过沟通了解到,他是天津一所高校的教授,受邀到尼泊尔参加交流访问。
“请问,我们能从这个地方回国吗?”
“不可以,这里没有口岸,你们必须回到尼泊尔然后通过口岸才能入境回国……”
听了杜元虎的耐心解释,老教授向他竖起大拇指说:“感谢你们,祖国有你们守着,我们放心!”
得到老教授的认可和鼓励,杜元虎既高兴又感动。后来,派出所只要有新人来,杜元虎都会把xian(西安)这个有趣又尴尬的“梗”讲给大家听。
亚热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派出所民警对工作的标准从来没有丝毫降低。2019年10月26日,亚热边境派出所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这项荣誉鞭策和激励着这里的每一位民警忠诚担当,守护好每一寸神圣的国土。
晨曦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雪山上迎风招展,亚热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又开始整装出发……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王雪 郑璐
新闻推荐
微博@千龙网中国首都网图在7月11日下午举行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