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打开“南海Ⅰ号

来源:四川日报 2020-07-11 06:43   https://www.yybnet.net/

推迟800多年的卸货开箱

①“南海I号”船体上嵌入的瓷器。

②工作人员在“南海I号”发掘现场进行清理工作。

③“南海I号”出土文物金双重项链。

④“南海I号”出土文物金钳镯。图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官网

1987年

首次被发现

2001年

重启探查

2007年

将船整体打捞出水

2013年

开始全面发掘

2019年底

船底“初现”

2020年5月初

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荣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

预计发掘工作全部完成

1987年,一艘载有大量货物的南宋商船在广东上下川岛西南海域被意外发现,8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鲜活历史跃入人们眼中。

这艘满载宋朝“繁华”的沉船,就是“南海Ⅰ号”。今年5月初,广东“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荣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南海Ⅰ号”从被发现到打捞上岸,经历了20年人员培养、技术经验积累和方案论证。2019年底,“南海Ⅰ号”船底“初现”,发掘工作进入收尾期,预计2021年全部完成。而后,“南海Ⅰ号”将进入漫长的保护、修复及研究时期,预计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

●精良的制作工艺、先进的航海技术、熟悉的航线,原本期待满船的货物将换来大量财富,却尚未出国境就葬身海底,“南海Ⅰ号”就此“凝固”

●之前几年每年发掘提取文物1-3万件(套),到2018年一下发掘超过10万件(套),这些文物泡在海里800多年,要根据材质进行不同处理

●仅清洗、脱盐除锈这一环节就需要3到5年左右,填充加固及干燥更是要10年以上,整个保护过程可能需要一两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题记〗

“海难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得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

——美国作家盖瑞·金德

〖疑问〗

“南海Ⅰ号”船员咋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吕鹏介绍说,宋代远航船员较多,经常有百余人甚至上千人。他们分工明确,有船主、纲首、艄公、招头、作头、碇手、水手、火儿等。其中,船主地位最高,或兼纲首,如无船主在船,则纲首是一船之长;其后依次是艄公、碇手、水手等。

吕鹏表示,在随船携带动物资源相当有限的前提下,对肉、蛋、奶的享用应该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这意味着,地位较低的船员们可能无缘享受到这些家养动物的好处。船上的“上层人士”日子则“滋润”得多。通过分析骨头上屠宰和火烧的痕迹,考古学家确信:在这艘13世纪早中期的远洋贸易船上,烧烤肉食所产生的、蒸腾的油脂香气曾长久萦绕在甲板上。

在遗存里,考古学家还发掘出一些“玩具”,比如一段被人工打磨过的鱼脊椎等。“船员们会将一些动物残骨制成骨器,以打发闲暇时间。”

远洋航行动物防疫范本?

在“南海Ⅰ号”上发现的动物骨头中,一种理应常见却“缺席”的动物让吕鹏颇费思量——那就是老鼠。同为宋代沉船的福建泉州湾后渚沉船上,最多的动物遗存就是鼠骨。

在航海过程中,因老鼠引发的卫生与防疫问题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14世纪中叶起肆虐欧洲的黑死病。人们普遍相信,来自欧亚草原的老鼠乘船来到欧洲,制造了人类历史最为惨痛的流行病事件。

吕鹏认为,“南海Ⅰ号”上缺少鼠骨有几种可能,“一是我们正在清理,还没最后确认有没有;二是老鼠骨骼较轻,可能随洋流飘走了……不管怎样,老鼠或者说动物防疫,肯定是当时船上的头等大事。”

“南海Ⅰ号”为何沉没?

从瓷器、钱币上的印记、墨书,考古队员推测“南海Ⅰ号”是从泉州港始发,可能沿着宋朝熟悉的航线,前往东南亚甚至印度洋地区。

“在已发掘出的几万枚钱币里,我们发现最晚的一枚是淳熙年间的。同时又根据一件瓷罐上的‘癸卯’墨书,推测这艘船最早出发的年份可能是公元1183年。”项目发掘组成员肖达顺说,为何这艘商船会在熟悉航路的近海沉没,多年来业内一直有各种猜测。

作为一艘尖底福船,“南海Ⅰ号”将瓷器装在底部靠近龙骨的位置,铁器则放置在上方,这样不仅能提高船的舒适度,还能降低瓷器货损率。但上重下轻也让船舶在遇到大风时毫无“抵抗力”。

〖链接〗

“南海Ⅰ号”与中国水下考古

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步源于一个偶然契机。1984年,一个英国盗宝者在中国南海海域找到一艘沉船,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船上瓷器。当时两位中国专家带着3万美元前往,几天下来却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沮丧回国后,他们撰写的报告得到国家重视,中国水下考古发轫于此。

1987年,崔勇和一批同样年轻的考古队员加入了我国第一批水下考古培训。他们经过日本水下考古专家“扫盲”,又参加与澳大利亚联合举办的考古培训班学习,直到通过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等水下考古项目积累经验,他们心里才渐渐有了底。

目前,中国水下考古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

(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

打捞

心一直悬在“是否完整”上

“南海Ⅰ号”在海下23米被发现时,船身大部分深深扎在淤泥里。海下能见度几乎为零,且拨开淤泥后船体易受损,单纯打捞文物难度极大。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一座玻璃“水晶宫”里躺着的古沉船“南海Ⅰ号”正慢慢展现它的本来面目。

清理出的木质船体残长约22.1米、宽约9.35米,被完整地包裹在钢沉箱内。“南海Ⅰ号”在海下23米被发现时,船身大部分深深扎在淤泥里。海下能见度几乎为零,且拨开淤泥后船体易受损,单纯打捞文物难度极大。

专家们冒险提出整体打捞方案——用中空的双层沉井下压,将船、载物和周围泥沙按原状固定在井内,再在沉井上层底部穿引钢结构底托梁,上下分离,上部成为沉箱,吊浮起运。

几乎与此同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也开始动工。“如果船没捞上来,博物馆就白建了;反过来博物馆要是没建好,船捞上来不知道放哪儿。”“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说,当时两个项目的实施都冒着很大风险。

2007年5月,长35.7米、宽14.4米、重550吨的双层沉井终于“冲”入海底。前后折腾1个月,才将第一根底托梁穿引成功。

“9个月的打捞,最后出水时并没有太大的惊喜感,因为这不是中彩票,是一步步做出来的,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崔勇说,发掘的这些年,大家的心一直悬在“是否完整”上,“如果发掘到底部,发现有底托梁穿过了船身,就失败了。”

解剖

从海里捞起来的“宋朝”

“‘南海Ⅰ号’像个‘时间胶囊’,装满了宋朝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初整体打捞也是为了把它作为一个聚落来研究。”精良的制作工艺、先进的航海技术、熟悉的航线,原本期待满船的货物将换来大量财富,却尚未出国境就葬身海底,“南海Ⅰ号”就此“凝固”。如今,考古工作者在打捞出水的船体上,完成本该在800多年前进行的卸货开箱。

“‘南海Ⅰ号’像个‘时间胶囊’,装满了宋朝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初整体打捞也是为了把它作为一个聚落来研究。”崔勇说,船就是一个小的等级社会和生存单位,这艘船从哪里起航,又去往何处?出了什么事故,又是何原因?“过去光顾着研究出土的东西,把人给丢了。”

全面发掘6年多来,“南海Ⅰ号”清理出的文物超过18万件(套),包括金器、瓷器、漆器、铁器、钱币等。

“之前我们发掘出一个鹅笼,里面有6具完整的鹅骸骨,也发现过羊、鸡等动物的遗存,说明船员在船上饲养动物,同时这些禽类也能提供禽蛋。”这与宋代《岭外代答》记载的“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相吻合。

船上找到了橄榄、松子、香榧子等坚果核,腌渍的杨梅,胡椒等调料,还有冬瓜籽和稻谷……说明古人在营养搭配、食物保存方面已有一定经验。

石砚、印章、铜镜、木梳、观音像、砝码、秤盘、试金石……宋人在船上的日常生活展现得更加生动。

发掘

船的保护难度最大

装载大量铁器的“南海Ⅰ号”大多数船舱都被铁器凝结物腐蚀过,出水后环境的改变,使木船构件的纤维素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全面发掘开始后,现场分成发掘组、文物保护组、测绘组、工程组等,环环相扣、互相配合。越来越熟练的配合逐渐加快了发掘进度,之前几年每年发掘提取文物1-3万件(套),到2018年一下子发掘超过10万件(套)。

“大量清理出的文物一下子就把压力转到了保护上,不同种类的文物问题纷繁复杂,对我们提出了‘全科医生’的要求。”项目保护组成员陈岳说,这些文物泡在海里800多年,要根据材质进行不同的处理。单单10多万件瓷器的脱盐,就是日夜连轴转的大工程。同时,海量碎片的拼接修复、漆器加固、粘连金属器的分离等也考验着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智慧和耐心。

“不过最重要的文物就是这艘船,也是保护难度最大的。”项目保护组组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所副所长李乃胜对船体修复格外重视。装载大量铁器的“南海Ⅰ号”大多数船舱都被铁器凝结物腐蚀过,出水后环境改变更使得铁锈加速滋生蔓延,加上微生物病害,木船构件的纤维素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我们会逐步洗去船体的淤泥、表面凝结物,主要是脱除铁锈这个大难题。”李乃胜说,在这期间他们把铁锈舱和别的舱完全隔开,避免“交叉传染”。

仅清洗、脱盐除锈这一环节,就需要3到5年左右,填充加固及干燥更是要10年以上,整个保护过程可能需要一两代考古人、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舌尖上的“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上携带着鸡、鹅、猪、牛、羊等家养动物,同时捕捞海洋生物,如螺、贝壳和鱼蟹,以扩充食物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吕鹏说,“南海一号”上最多的是羊骨,共86件,分为绵羊和山羊;还有46件鸡骨、40件鹅骨、9件猪骨、1件牛骨,这些动物考古资料证实和补充了宋代文献的记载。

得益于海水和泥沙隔绝氧气,“南海Ⅰ号”还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植物遗存,包括梅子、槟榔、橄榄、荔枝、葡萄、锥栗……考古学家利用先进技术,从甲板上发现、提取了3105粒植物种子和果实,分为水果、坚果、瓜类、谷物、香料等,其中多数是可以食用的种类。

鉴定结果显示,“南海Ⅰ号”上有多达19类植物种属。其中,水果类和坚果类的出土数量最丰富,种类最多。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志军说,考虑到沉船海域远离陆地,出土的植物遗存很可能是原本属于船员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它们讲述着舌尖上的航海史”。

在“南海一号”上,水果有梅子、槟榔、橄榄、荔枝、葡萄、枣、南酸枣和滇刺枣等,坚果有锥栗、银杏、香榧子和松子等。其中,锥栗最多,达1974粒,占出土植物种子总数的63.6%;梅核次之,占25.7%。

以今人的眼光看来,船上出土的大多数水果是更宜腌制成凉果和蜜饯的品种。例如,梅子的酸度过重,很少被鲜食,一般都是用盐、甘草和糖腌制成凉果,称之为“话梅”,含在嘴里,酸咸可口,生津止渴。“这不是巧合,应是采购者特意为之。”赵志军说,在远洋航行中,腌制果品和坚果更易于保存,营养和口感也不错。

此外,甲板上还散布着少量水稻、冬瓜遗存,这两种栽培作物在南宋时已被广泛种植。(综合新华社)

新闻推荐

海南三亚机场新增免税提货点启用

7月10日,顾客在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新增离岛免税提货点办理提货业务。当日,为配合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提高免税品提货便利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打开“南海Ⅰ号)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