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夜色美(资料图)
■唐红生
我是从南京中山门徒步前往秦淮河的。一边是高高的明城墙,古韵悠悠;一边是美丽的月牙湖,碧波荡漾。一路浓荫蔽日,风景优美,虽是仲夏,亦感不燥。
至东水关已近黄昏,百里外秦淮河由此入城。秦淮河发源于句容宝华山和溧水东庐山,蜿蜒而来,穿城而过,汇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时凿通方山,用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被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踏着台阶登上东水关,脚步声声仿佛是历史的回响。斑驳的墙体、剥落的石块,无不印记岁月的沧桑。俯视内秦淮河,身姿窈窕,温婉地向城市深处延伸。
漫步河岸,天色渐暗。灯光次第点亮,或用灯带勾勒建筑轮廓,或用一束束光射向树木。驳岸、小桥、廊棚、马头墙被光影扮得曲折有致,既风姿绰约,又空灵迷蒙,秦淮河宛如淡妆浓抹的美人。
枝叶袅袅婷婷,凌霄花越过院墙,夹竹桃临水而开。沿途时不时遇见故事,有慷慨评书的柳敬亭,有清幽古朴的吴敬梓故居,河边那位水袖轻舞的白衣女子塑像莫非是李香君?似在吟唱《桃花扇》动人情曲。桃叶桥精致典雅,富含诗意。“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这不,王献之在桃叶渡迎接爱妾时写下此诗,叫人艳羡不已。
踏着青石板,穿过一道道石门,抚摸一根根廊柱。正当我饶有兴趣地看着一串串灯笼在水中迷迷蒙蒙、扭来扭去时,不知从哪扇窗飘来一曲江南丝竹,悠长而隽永。
画舫一艘接着一艘,哗啦啦的水与船上的灯影交织在一起,不禁想起朱自清与俞平伯泛舟其上,所作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百年前的“七板子”早换成了游船,昏暗的灯影也变得流光溢彩,而秦淮河依旧波光潋滟、柔媚动人。
走过文源桥,加入熙熙攘攘的人流。黄包车夫摇着手中铜铃,叮叮当当清脆入耳,上面的观光客悠闲地东瞧瞧、西望望。车上一女子身着汉服、手拿折扇半遮面欣赏风景,殊不知她已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百年老店、老南京、古金陵字样的招牌,一下子有了秦淮人家烟火气,有了“夜泊秦淮近酒家”盛况。“童年滋味”“秦淮八绝”各种店名诱惑着味蕾,香气惹人垂涎。鸭血粉丝、葱油饼、桂花蜜……让人目不暇接。我在一家店坐定,点了一份鸭血粉丝汤。老板甚是热情,多加了些粉丝。见摆放着“特色小吃创新金奖”奖牌,我好奇地询问。老板笑盈盈地说,锅里有一只老鸭,一直在煨,味道更加鲜美,边说边捞起给我看。以往吃鸭血粉丝一般不喝汤,这次我特意喝上几口,果真唇齿留香。
乌衣巷闹中取静,一束光投在白墙上,不断地变换一幅幅江南水墨画,意境悠远。这自然想起了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巷名源于三国时东吴,因驻军身着黑色制服,俗称乌衣营而得名。如今乌衣巷洗尽铅华,只有游人走在溜光的石板,在竹影摇曳的灯光下,寻访王导、谢安影踪,感受魏晋遗风。
文德桥装点得富丽堂皇。跨过桥即到夫子庙,游人摩肩接踵,千百年来,繁华景象一直长盛不衰。泮池南岸,百来米长的照壁上两条金龙腾云驾雾,共戏宝珠,活灵活现。马头墙题写“秦淮人家”,与之辉映。河面停泊许多画舫,挂灯饰彩,两岸缤纷斑斓,层层叠叠,河水被洇染得如梦似幻,俨然成了七彩池。
仰望着写有“天下文枢”高大牌坊,一侧是夫子庙,一侧是江南贡院。夫子庙是供奉孔子之地,江南贡院则是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等均在此参加过考试。想来那些莘莘学子,考前定要到夫子庙,跪拜孔老夫子吧。
才子云集之地往往多佳人。媚香楼依在,青楼女子才貌双绝,卖艺不卖身,凭借琴棋书画、轻歌曼舞,慰藉落寞书生。寒窗苦读学子且上青楼,吟诗抚琴,或博得她们钟情,或排解人生苦闷。书生与小姐,书香伴脂粉,就在秦淮河边,演绎了多少爱恨交加、家国情仇。“秦淮八艳”哀婉缠绵、慷慨激越的故事,与沾染脂粉的河水绵远流长。
晚风习习,月色撩人,轻烟笼罩,千年积淀的秦淮河愈加迷人。
新闻推荐
7月10日11点,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公安局副局长陈臻,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总队长邢培毅介绍上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