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他们很温暖。”汪曾祺的作品中有人物、有故事、有传说,最关键的,是有他自己。人在其中,文章才显得真实、丰满,有烟火气和亲和力。
今年是作家汪曾祺百年诞辰。他的家乡江苏省高邮市新开了一座汪曾祺纪念馆,外观远看像七部掀开的书稿,内景错落有致,宛如汪家大院的院落天井。纪念馆还将汪老生前在北京的书房整体搬移过来,让广大“汪迷”可以近距离领略一代文豪的风采。
汪曾祺真正意义上的“走红”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虽“出道”较晚,但渗入民心的速度很快,这从很多作家都喜欢引用他的作品,尤其是美食文,便可见一斑。毋庸置疑,汪老先生是个美食家,他笔下的美食品种多、辐射广,仿佛将此生吃过的所有菜肴,都事无巨细,一一记载了下来。最重要的是他将个人的生活经验融于文中,读来生动有趣,引发共鸣。
此外,汪曾祺还写了不少关于花草果蔬的文章。很多作家都喜欢引用他的一句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他们很温暖。”对花朵的款款深情,溢于字里行间。他的草木果蔬文里有人物、有故事、有传说,最关键的,是有他自己。人在其中,文章才显得真实、丰满,有烟火气和亲和力。
最初读汪曾祺的作品,是他的短篇小说《受戒》。沈从文曾说塑造小说形象,要“贴着人物写”,汪曾祺牢记恩师的教诲。小说《黄油烙饼》中,他就站在萧胜孩子的视角来对话,比如萧胜对蘑菇圈的感受是“它不停地长蘑菇,呼呼地长,三天三夜一个劲地长,好像有鬼,看着都怕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这是汪曾祺对小说的独特见解。
我眼中的汪曾祺,兴趣广泛,是一个杂家。虽以小说、散文闻名于世,但写文章的兴致还不及写毛笔字与画画。儿时去文游台玩,他就用薄纸蒙在《秦邮帖》石刻上,用铅笔把字帖拓下带回家临摹。他画画,纯属自娱自乐。和他的散文素材类似,他的画中常出现的也是植物、动物和果蔬,画中的小诗题跋更是神来之笔,比如他画过一幅《紫薇花》,题跋为:“紫薇花对紫薇郎。此画殊无章法,紫薇本无章法。”又比如一幅《冬日菊花》,题跋为:“新沏清茶饭后烟,自搔短发负晴暄。枝头残菊开还好,留得秋光过小年。”
汪曾祺曾说:“生活,是很好玩的”。确实,人活着,就得有兴致。汪老先生始终活在自己的性情当中,借作品直抒胸怀,过着一份“审美化”的生活,潇洒有情致。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王丁李钧德史林静据新华社郑州7月9日电八百里大别山,横亘在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这里既有北国...